第八百六十六章 平平无奇诸葛亮(第2/3页)

他所见到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他之前在徐州、在自己家的族地里所很少能看到的场景。

他知道,雒阳作为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自然是最先发生变化的地方,如果连雒阳都无法变化,那么天下之大,自然也没有能够发生变化的地方。

而如果雒阳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触及到底层的变化,那么诸葛亮有理由相信,天下之大,迟早也会发生这些他很喜欢的变化。

德观坊游历之后,诸葛亮喜欢上了在雒阳城内四处转悠。

每一个坊,只要能进去,他都愿意进去,他很喜欢和那些坊里面的居民交谈,谈一些他们身边的事情,他觉得自己以后无论是当官还是做学问,都要从这些地方汲取前进的力量。

读书也好,考试也罢,他的志向,他的梦想,始终都是天下太平。

早年的战乱生活和长辈们惊慌失措的模样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影响,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诸葛亮便立志,要让这混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而现在,刘备提前帮他实现了这个心愿。

但是他并没有认为他的志向到了需要发生改变的时候。

他过去读过一些史书,知道这天下有太平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混乱和无序,一时的太平并不能意味着永远的太平,一地的太平也不代表总体的太平。

甚至于上层的太平也不能意味着底层百姓的太平。

大官们在雒阳打生打死争权夺利,这种混乱和无序传导到徐州这样的地方,就是兵祸连结,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是战火,家里的成人和年纪稍大一些的少年都要武装起来,颇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这样的印记在诸葛亮的心底里挥之不去,使得诸葛亮对太平二字的理解和追求和旁人是不太一样的。

他认为,只有最普通的农户都能过上太平的日子,都能说说笑笑悠闲度日,那才算是真正的太平,一小撮人的太平不是太平,所有人的太平才是太平。

能看到这些努力生活的人获得了太平,诸葛亮才能从心底里认同这是真正的太平。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行走在雒阳街道上,看着周边和谐的景象,诸葛亮便在想着,雒阳是太平了,可其他地方呢?

不见得就太平了。

内地太平了,边地不见得太平,中原太平了,西域不见得太平,所以,这天下距离真正太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如何把这段路走好,或许才是自己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除了这样的考量之外,在雒阳行走的这段日子里,诸葛亮还有两件最开心的事情。

一是吃到了很多在徐州吃不到的、据说是从宫廷里流传出来的美食,味道是真的很不错,尤其是那个炸鸡腿,整个雒阳只有北市这个美食集市才有得卖,而且还是每日限量的。

第一次诸葛亮去排队还没排到,第二次才买到了,价格那是真不便宜,但是味道也是真的好,又香又脆,于是诸葛亮还不忘给宿舍里的四个人带上一份,大家一起享用美味。

该说不说,美味的炸鸡腿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当时四人的焦虑情绪。

这第二件高兴的事情嘛,那就是诸葛亮在游览雒阳城的时候,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比如吃包子的时候认识的荆州南郡人庞统,吃水饺子的时候认识的豫州颍川人徐福、石韬,还有排队买炸鸡腿的时候认识的扬州吴郡人陆议。

说起来,诸葛亮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擅长社交的人,但或许是乐于助人的品格,使得他总是能够认识很多人,来到雒阳之后认识的所有朋友,都是被他帮助之后与他相识的。

比如和庞统的相识,便是庞统在买包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正在那边尴尬着,在他身后排队的诸葛亮看出了庞统的尴尬,于是上前帮庞统买了那份包子。

两人由此相识,互相得知了对方考生的身份,且报上姓名的时候,庞统很是意外。

“足下便是徐州魁首诸葛亮?”

“足下听闻过我的名字?”

“各州魁首的名字我都知道。”

庞统笑道:“在下庞统,表字士元,荆州南郡人,也是本次荆州州考第一名,但是没有足下这般优秀,听闻足下乃是州考满分,就算是十四魁首,足下也是排名第一。”

诸葛亮顿时对这样貌平平无奇的庞统多了几分兴趣。

“是在下孤陋寡闻了,不曾了解其余各州魁首的姓名。”

于是两人便一边吃包子一边聊起了之前的州考和这一次的选考,还有作弊事件等等,因为聊得很投缘,两人从下午聊到了晚上,还是觉得没有聊够,便相约晚餐,又聊了很久才一起返回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