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 诸葛亮游雒阳(第2/3页)

一些必要的敏感地区保留看管和审核制度,讲究一个闲人免进,但是大部分商业地区和居民居住区域已经取消了限制,允许居民、外来人自由流动,不受限制。

所以诸葛亮得以游览了很多地方,一个多月以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雒阳城内的每一个片区,而在这段游览的历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其中最让他感到有趣的,是名为公共厕间的存在。

这个东西是他在徐州没有见到过的,在诸葛氏族地倒是有类似的存在,基本上家里有条件的人都会搞一个厕所间给家里人如厕使用,很注重清洁卫生,不会搞得到处都是且臭哄哄的。

不过就诸葛亮在徐州生活那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地方也还是没有厕所间的,随地大小便之类的事情很常见。

厕所间这种东西只有在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才会有,也只有在城池中才会有官府安排专人打扫污秽,干净的地方不多,臭哄哄的地方不少,这种情况还是挺普遍的。

他倒是听说有些地方的乡下会有专人收集人粪尿用来做堆肥,自家族中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他没亲眼见过。

结果到了雒阳,他首先发现了考生宿舍和考试院中有数量很大的厕所间,但是当时他觉得这很正常。

不过后面他却发现雒阳城内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宽敞的公共厕间供人使用,很多人家里要是弄不来厕所间的话,就会到公共厕所间如厕,大人小孩都是如此,所以也难怪他在雒阳城内走来走去,却闻不到那种臭哄哄的味道。

诸葛亮自己进去了公共厕间,发现里面的味道也不算难闻,并且有明显的熏艾的味道,一个一个的隔间排列整齐,打开一看,里头是一个坑,边上还有一个木盒子,木盒子里面放着一堆纸。

诸葛亮刚刚抵达考生宿舍看到这个厕所间和这堆纸的时候也是很惊讶的。

纸张在当时的诸葛亮的观念里虽然已经是可以购买的商品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纸贵的概念、尤其是当初青州皮纸等非常昂贵的纸张养成的消费观念使得诸葛亮认为纸出现在厕所里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后他上手摸了摸,发现这个纸质地和一般写字的纸不一样,特别软,而且颇有韧性,不像是能写字的样子。

后面他才知道这东西叫草纸,是造纸产业发达之后衍生出来的副产品,专门用于厕所,据说这东西一开始投放的时候雒阳人也不太能接受。

有些人觉得这样做有辱斯文,实在是不合适,还有人偷偷把厕所里的草纸拿回家,觉得这样才是对纸张的尊重。

只是后来这东西在雒阳市场开始出现、开始出售,且数量巨大,价格极其低廉,公共厕间里更是一堆一堆的出现,实在看不出哪里有珍贵的模样。

于是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了。

和诸葛亮差不多,来参加考试的学子们除了原先的雒阳太学和司隶学府的学子,其他各州学子也因为草纸没来得及推广,所以对草纸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习惯了用草纸擦屁股而不是用厕筹刮屁股。

嗯,确实软和,更舒服一点。

让诸葛亮感到稍稍有些高兴的是,和考生宿舍还有考试院里一样,雒阳公共区域的公共厕间也是一个样式。

两地的厕所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规模更大,也有专人负责清扫打理,无论什么时候去,都不会对厕所间产生一种“肮脏”的感觉。

在诸葛亮看来,这不单单能体现出雒阳城治理的优越,也能看得出主导此事的天子对民众的一视同仁,没有因为他们识字与否、掌握学识与否就认为谁是干净的、谁是肮脏的。

大家都是干干净净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干净,是诸葛亮对雒阳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至于和厕所间有所关联的其他事情,最让诸葛亮有所感触的,是在厕所间工作、负责清扫厕所间的一群人都是一些年龄不算太大但是鳏寡孤独之人。

诸葛亮曾经和负责看守厕所间的一个老人谈了一下厕所间的事情,得知这个老人是很感念朝廷恩遇的。

原先他们这样的上了年纪的鳏寡孤独之人是很难过日子的。

家人在之前的天灾人祸时期接连丧生,就剩下他们一个,年龄还大了,重组家庭重新生活变得不现实,没人愿意嫁,或者没人愿意娶,这些上了年纪的男男女女本来将要面临的是极其凄惨的人生。

但是刘备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些人,也考虑到公共厕所之类的建设计划本就属于公益项目,没想着挣钱,只是单纯的要让大汉天下更干净更美好一些,所以不如好事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