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选考(第3/3页)

可以说防范已经拉满,惩罚规定也已经规定到了顶格阶段,但凡有点什么不对劲的,随时都有可能会让考生失去前途。

所以就算是诸葛亮,也是认认真真的记下了科举考试的规则,小心翼翼地遵守,以防阴沟里翻船。

等考官们宣读完毕考试规则之后,就开始在中央禁军的协助下开始分发考卷给考生们,考生们将会得到六张需要作答的试卷和十张用以演算的草稿纸,若数量不够,可向巡查考官接着申请。

同理,笔墨也是如此,夜晚照明所需要的蜡烛也是如此。

诸葛亮端坐在考试隔间内,很快得到了属于他的六张试卷和十张演算草稿纸,巡查考官走后,他拿起试卷开始审题。

前后翻了翻六张试卷,他发现选考的内容和州考有所不同。

州考的试题就像是考生和考官之间玩问答游戏,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或者困难,或者简单,或者繁杂,或者简洁,不论如何,都有标准答案,属于知识储备的考核。

只要有标准答案,那么得到满分就是有可能的。

而选考则有所不同。

选考一样有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问答,不过数量较少,更多的是较为深入的问题,且农业方面和天文地理方面的比重比较大,单纯的学术问题减少,更多的是联系到实际的问题。

比如修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人员物资的调配和从业人员的日常生活物资支出的计算,将一件朝廷官员可能会遇到的政务拆分出好多个细节步骤上的问题,给出标准的物资数量,要求考生进行物资调配方面的作答。

对于这些问题,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需要考生以一个负责官员的身份来做出计划,并且要求部下进行执行。

州考的时候,尚且可以看作是考生和考官之间的问答游戏,而选考,便已经进阶到了一个官员的业务能力方面,需要考生们用负责官员的心态来回答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了,诸葛亮也很清楚,实际操作中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试卷上的题目已经尽可能的贴合了实际,但是实际问题远远比试卷上的一道数学题要难得多。

能有这般认知,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遭遇过一些很让人感到无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