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皇权的空前膨胀(第3/3页)

总体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满意的,这个全新的制度虽然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但是真要说起来,新的定位和旧的定位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原先是高官,现在还是高官,原先是虾米,现在也不会成为大鱼,只是这个制度给官职的细分更加明确了,让一些原本比较模糊的官职定位变得清晰可见,一些原先容易产生的争端就此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而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九品十八阶的体系之中,刘备第一次明确了吏员也属于这一体系当中的一份子。

他将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和正八品这四个官阶留给了吏员,把占据官吏团队之中大多数的吏员拉了进来,给他们定下了标准的官俸和官员福利,首次正式承认全体吏员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有权享受正常的朝廷福利。

与此同时,刘备还明确了官是高品级的吏、吏是低品级的官的概念,认定官吏之间可以互通、并不隔绝的基本原则。

因为有了三个多月吹风会的打底,这套制度的推动便没有了太多的阻力,贞观五年七月推动,贞观五年八月就在雒阳朝廷落实完毕,预计再有两个多月的功夫就能在地方落实完毕。

到贞观五年九月底的时候,眼看着这套制度运转得非常良好,刘备便放开了手脚,正式宣布要推动科举制度的执行。

他宣布,察举制度历经数百年沧桑沉浮,已经被证明是无法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的最合适的选拔方式。

这些年间察举制度几乎停滞,朝廷运转几乎与之毫无关联,也没有影响到朝政的执行,反而大汉国蒸蒸日上,国势那是一天比一天兴盛。

自孝桓皇帝与先帝以来,几乎没有哪个时期能比现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更好,更快。

所以,你们这帮家伙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刘备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谨慎的思考,联想起自己当年那几乎是过家家一般的察举经历,决定彻底罢黜察举制度,转以科举制度作为大汉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以此选拔人才,为国家所用。

刘备这样说,其实就是把察举制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撤掉了。

皇帝亲自体验过察举制度的方方面面,知晓其内部奥秘和猫腻,走过完整的流程,所以决定采取更加合适的制度,没什么人能说这是不对的。

而且随着刘备那么多年的折腾,五经十四家法的百年格局都破灭了,士族高门已经消失不见了,他们已经无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支撑起察举制度的运行了。

而另外一个该制度的最大受益群体——郡守、刺史和三公、将军们也成为刘备的彻头彻尾的下属,没有能力对抗刘备、保护他们因为察举制度而得到的人事特权。

所以面对科举制度,他们别无选择。

于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帝国的人事权力格局前所未有的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帝国的人事权力前所未有的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到了一个部门、集中到了一个人的手里,九品官人法的正式执行也意味着刘备作为皇帝的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权,在极大的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空前扩张,无论是个人意义还是制度意义,皇权都实现了一次极大的跳跃,自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没有谁比刘备的权力更大。

而与之配套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宣布推动,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接受了九品官人法,就必然要接受与之配套的科举制度,群臣百官没有任何理由妨碍科举制度的执行。

不管心中如何设想,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他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