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掌控西域(第2/3页)

康居国的援军正朝着贵山城而来,张飞便派遣赵云率领军队向西北方向迎击康居国的两万军队,自己留下来看管贵山城,整顿秩序,打扫战场,搜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然后,向刘备报喜。

十多天以后,贞观四年九月上旬,赵云击溃了康居国的援军,率领汉军骑兵大破康居骑兵,将其全歼,获得全胜。

原先,根据乌孙人的建议,汉军以为康居军队应该是很能打的那一类型,和此前的匈奴、鲜卑等处在极盛时期的状况应该差不多,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对手。

但是在乌孙作战之中,汉军发现康居军队也没有那么强大,更多的感觉就和他们曾经面对过的匈奴人和鲜卑人差不多,感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有很多骑兵,但是骑兵缺少高桥马鞍这一类的马具,所以在作战时就不如汉军那样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做出很多高难度的战术动作,也难以操作很多优秀的马上武器进行肉搏战。

而在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上,康军队也是全面落后于汉军。

他们使用的弓弩在射程上和力道上都不如汉军,装甲的品质和数量也不如。

汉军多用铁甲,而康居人多用轻便皮甲,对一些马上软弓有较好的防御力,但是对于汉军特制的马上手弩就没什么防御力了,第一轮交锋之中就被汉军骑兵射倒了一大片。

而他们的马上软弓却不能给汉军造成同样的杀伤,汉军的装甲和头盔很好的保护了骑兵,所以在接下来的肉搏作战中,汉军也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和装备上的优势。

那一次张飞主导的作战中,康居军队面对汉军优秀的作战素养和装备,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素来有名将之称的纳利多也被张飞杀死,康居国内震动。

因为全军覆没且缺少逃回者的缘故,康居国内始终对汉军的装备、作战方式和能力缺少了解,只知道一些零星的内容,比如汉军骑兵非常勇猛,能够做出很多高难度的马上战术动作等等,除此之外,了解甚少。

此番作战,康居国东部贵族们竭尽全力组织了两万多军队前往支援大宛国,希望他们可以多抵抗一阵子,利用山地优势将汉军拖垮是最好的,实在不行,也要坚持到他们的援军抵达,打成持久战。

只要他们可以稳住战线,东部贵族们就有办法和西部贵族们扯皮,搞点利益交换什么的,换取他们的支援,但要是连战线都稳不住,西部贵族们肯定不会答应出兵的,康居王再怎么劝说也不可能。

所以东部贵族们其实非常在意这支援军的战果。

但是很可惜,他们的期待注定要落空。

赵云统领两万汉军迎击康居援军,遭遇之后很快展开了战斗。

战斗中,赵云发现张飞的经验不假,康居人确实看上去强大,但实际上作战水平很差劲,和当初的鲜卑人、羌人差不多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稍微强过南匈奴。

可以说他们有比较稳固的后勤和装备系统,但是政权水平并没有很高,技术力也不强,铁制兵器的制造水平相当于当年汉军还没有进行技术革新的时候,所以对上第六代技术革新之后的汉军,他们的武器就显得低劣了。

汉军的弓弩更强,长刀也更强,防具也更强,更关键的是更加优秀的马具,这些东西的存在使得汉军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防御力,属于攻防两端都点满了技术点的怪物级选手,真正打起来,康居人就知道厉害了。

康居骑兵有那种冲锋陷阵的重骑兵,但是更多的还是游牧式的轻骑兵,对上汉军高技术力加持下的轻骑兵和重骑兵,属于全面被碾压的状态。

一轮交锋二轮冲击之后,就死的差不多了。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战斗意志还不错,比起那些西域小国,他们显然能坚持更长的时间,而不是被一波带走。

赵云很快就洞悉了康居军队的水平,轻叹一声,感觉独孤求败的境界是那么的复杂……

这世上,还有汉军的对手吗?

然后他挥挥手,全军压上,在山谷地里把康居援军打崩掉,一路追击十几里地。

康居援军死了一地,投降了一地,主将以下各级将领甚少有逃脱的,大部分人都被抓住了。

对于这些“须发皆黄”“瞳仁异色”的奇怪的家伙们,赵云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打扫了一下战场,把这些面目奇怪的家伙们就带走了。

等待他们的是成为官奴的结局,汉帝国在西域的一系列土木工程,需要他们的“倾情加盟”。

汉军目前没有什么向康居国本土发动进攻的打算,而是打算全面吞并大宛国,将大宛国纳入统治范围之中,然后缓缓经营西域,把西域给理顺了,再进一步问鼎中亚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