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快,真的很重要(第2/3页)

自然了,也就是相对的,真要说大家有什么不同,显然也不至于,扶余国也好,高句丽国也好,东沃沮之类的部族也好,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多次和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展开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大家打来打去,就那么过去了将近一百年。

而现在,因为过去几年公孙度的大展神威,多次挫败高句丽人和扶余人,使得高句丽人和扶余人恐惧公孙度的武力,于是表示愿意臣服,愿意听从公孙度的指挥去打其他人,所以换来了公孙度的宽容,允许他们存在。

事实上,公孙度也没有那个实力真的吞并扶余国和高句丽国,他多次和身边人叹息说自己的实力不足,如果自己的实力足够,应该是可以吞并掉这两个国家,然后扩大势力,真正成为辽东之王的,可惜,就是实力不足。

这也是高句丽国和扶余国可以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说,高句丽国和扶余国现在都已经知道了汉军将要去讨伐他们的事情,并且有了战争准备,想要突袭是无法获得成功了,而且大军主力也还没到,当前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固守等待大军主力。

高句丽国和扶余国受到公孙度时代辽东军队的打击,对于辽东军队的恐惧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消失,只要公孙度被抓起来的消息没有传过去,那么他们一定不敢轻举妄动,一定会继续等待公孙度的命令。

而这段时间就是牵招最宝贵的时间。

牵招理清了思路,了解了当地的情况,遂没有做出任何的举动,只是继续征集粮草,加强储备,然后又派人乘船回去让夏侯惇运送更多的粮秣来,自己就在襄平城内继续了解辽东地方的这些小国和部落联盟的存在与历史。

三天的时间里,牵招差不多理清楚了辽东地方这些高句丽人、扶余人和其他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得知了这些人的存在历史,心中有数。

刘备交给他的任务是彻底荡平这里全部的外部势力,将所有外族人全部解决掉,一扫而空,并且继续向东探索,直到大海之滨。

不单单是高句丽国和扶余国,还有更南边的东沃沮的势力,以及传说中的三韩势力,他们都需要被解决掉,继而恢复当年汉武帝所设置的汉四郡。

除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之外,还有真番郡,临屯郡。

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要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很大的军功,不过刘备明显是要毕其功于一役,此战之后,辽东地方恐怕就再也没什么仗能打了,到时候大军留在这里的意义也不大了,那以后可以去什么地方呢?

牵招想啊想啊,思维一下子就跳跃到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

也不怪他,根据了解,这里的国家也好,部落联盟也好,都挺原始的,经济能力,文化能力,还有军事能力,都是全方位被汉帝国碾压的,只要大军齐备,正儿八经的发动进攻,就能轻松消灭这些小国和部落联盟。

接下来的治理肯定轮不到军队获取什么功勋,那么这一仗打完之后,整个东北军区又该何去何从呢?

牵招还年轻,他不觉得自己现在去雒阳当官是什么很好的选择,他还是比较喜欢带兵,比较喜欢打仗,想要建立功勋。

但是没有敌人了,这可如何是好?

大战当前,牵招居然为自己的前途而陷入了沉思。

三天之后,东北军区主力军队的先锋军抵达了辽阳县,继而迅速抵达了襄平县。

而紧随其后的主力军队也在之后五日陆续抵达了辽阳县,负责统领主力部队行军的牵招的副手马腾很好的执行了牵招交给他的任务。

大军接连领取补给之后,继续南下抵达襄平县,在襄平县集合、休整,吃几顿热饭,恢复一下体力。

这期间,高句丽的军队和扶余人的军队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的架势,倒是不断派哨骑试图靠近襄平县一带打探消息,但是很快就被汉军游骑驱逐、杀死了。

虽然汉军有这样的行为,但是高句丽人和扶余人更加恐慌,依然不敢主动出击,二王逐渐焦虑,甚至想着是不是要派人主动去襄平县看看?

主要从当初他们共同的敌人鲜卑人和乌桓人被刘备消灭掉开始,他们就知道汉军的武德充沛,对于汉军多少怀有一些畏惧。

后面公孙度能在最开始的脆弱期挺过来,也是因为刘备留下的威望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公孙度明明没多少军队,扶余人和高句丽人依然不敢行动。

现在公孙度消息不明,派去的哨骑还被骑兵杀死,二王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担忧不已,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另一边,大军抵达之后,牵招心下大定,虽然豹骑军和骁骑军还没有抵达,但是手握将近四万人的军队,牵招觉得自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于是他开始安排作战目标,给部将们分配任务,准备兵分两路,分别拿下高句丽和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