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第3/3页)

夏侯惇多次写信和他说过这个事情,要求他不要如此频繁的发动战争,遇事要多和枢密院商议,不要擅自作出决定,尤其他经常这样搞,对幽州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很不利于幽州发展的行为。

而公孙度对此看法不一样,认为什么事情都和枢密院商量,不就白白贻误战机了吗?

有些时候发现战机,正是消灭敌人的大好机会,结果却要为了向枢密院汇报而不去进攻,等几个月之后枢密院的许可来了,这仗也没得打了,难道这样的事情是正确的吗?

公孙度还为此嘲讽夏侯惇,说夏侯惇自己不会打仗就老老实实治理地方,不要干扰他的行动,否则他会上表向刘备控诉夏侯惇干预军务,把夏侯惇气的差点没背过气去。

刘备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不太高兴,但是没有发作。

后面,根据东园密探从辽东三郡那边发来的消息显示,公孙度原先还是挺老实的,但是随着他针对外族获得的胜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就越来越认为自己才是辽东三郡的主人,自己是稳定辽东的大功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个辽东郡守和杂号将军的地位。

再加上身边有人推波助澜,对他歌功颂德,各种拍马,所以他渐渐觉得他应该向刘备索取更高的职位和权力。

刘备称帝之后,给公孙度也算是给了不少好处,比如任命他为辽东中郎将,封侯,增加食邑,又统领【辽东营】士兵镇守辽东,有主动发起作战的资格和权力,只要事后向朝廷汇报即可。

这算是给了他很大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且之前刘备就是事实上把辽东三郡委任给了公孙度,玄菟郡和乐浪郡的郡守也是公孙度向朝廷提议,朝廷再做正式任命,这是当年刘备希望他安心镇守辽东三郡给他的特殊待遇。

称帝之后,刘备一时半会儿忙于其他事情,没想起来辽东的这些事情,就搁置了对辽东三郡的处置,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公孙度居然在度田法令发布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向刘备提了一个建议。

他建议分辽东三郡,再加上他这些年通过军事手段获得的扶余、高句丽等国的土地,建立一个新的州,叫平州,并且由他来作平州刺史。

并且他还提交了很多之前没有提及的军功,希望交给枢密院评定,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希望刘备给他封将军,他不想再做这个中郎将了。

他觉得他的功绩不亚于关羽、张飞等大将,他也能把辽东之地的外族打得服服帖帖乖乖听话,所以他认为自己有做将军的资格。

如果只是做一个将军倒也罢了。

刘备也认为公孙度有这个资格,他立下的功劳,对扶余国、高句丽国和其他几个部落的进攻与压制确实算是比较亮眼的军功,他也打算过一阵子给公孙度封个将军。

但是公孙度自己提出来这个事情,多少显得他有些过于狂傲、不尊重自己这个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