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团结还要不要了?(第2/3页)

所以关将军提出,要在江南构建一套全然不同的战术体系,训练一支完全适配江南作战环境的军队,让江南的军队习惯于利用水道和船只作战,乃至于习惯这种生活,可以说,对于一个从小在江北长大的人,关将军能有这种见识,很了不起。”

刘备面露满意之色。

而枢密院内的参谋官们也适时的向刘备送上了一拨又一拨的恭贺、吹嘘、拍马之声。

显然,大家很清楚,当初力排众议任命关羽出任江南军区负责人的,就是刘备,支持关羽搞河道流机动战术的,也是刘备。

等于这件事情的主要功臣就是刘备,是刘备支持关羽,才有了关羽如今的创举,夸奖关羽,就等于夸奖刘备,既然如此,不如大家一起拍刘备的马屁。

这马屁,还是实实在在的那种,没什么水分,因为刘备这眼光这决断,确实是牛逼。

人家也确实是大汉最厉害的将军,最能打的将军,当年一战打出来七十多万战俘,六百万牛羊马,几乎把草原一扫而空,打得满朝上下惊掉了眼球。

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呢?

于是枢密院会议就通过了决议,即持续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大力支持关羽打造河道流机动战术体系,帮助他修建军用港口,修建军用仓库,打造军用战船、运输船等等。

与此同时,刘备还准备给江南军区增添一些兵力,再给江南军区增加两个军的兵力。

考虑到接下来对整个江南地区的用兵需求,尤其是对交州和扬州的用兵需求,刘备认为三个军的兵力是不够的,即使再把三个独立营的兵力交给关羽,恐怕也不够。

所以增加两个军,把江南军区的兵力增加到五个正规军和三个独立营,那就比较合适了。

当然了,这也不是刘备准备增兵江南的全部原因。

也有些其他人事方面的原因。

还挺重要的。

这几个月以来,因为中央军区负责范围内发生的战乱没那么多次,虽然规模挺大的,但是刘备安排了程普和韩当两支部队去进攻,也没多久就把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了。

叛军实在不是什么强有力的对手,两支主力军前往战斗,真不需要费多少功夫就把叛军给摁在地上掐死了。

结果当然是好的,玄甲军和天兴军爽了,有了功劳,受了赏。

但是其他四个主力军和几支新兵军颇有意见。

虽然是抓阄抓出来的结果,但是没能出战的军队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情绪存在的。

这种情绪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军队好吃好喝,努力训练技战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还是为了建功立业,满足个人的功业需求。

可要是没有仗打,军队的情绪也不会高到什么地方去。

考虑到军队的这种情绪,刘备认为长此以往是个问题,于是决定适当的将一些军队安排到会出现战争的地区,到时候搞一搞轮换制度。

把一些打仗比较多的军队调回雒阳修正、补充、再次训练、再次学习,换其他部队上去打。

等换上去的部队打出来了名堂,取得了功勋之后,再换其他的部队上去执行任务,如此循环往复,一边练兵,一边给士兵们发挥的机会,雨露均沾,谁也不欺负。

总而言之,不能老是让几支部队占尽便宜,各种升职拿赏,那军队内部的团结还要不要了?

比如这一次立功最大的军区,就是中原军区,主要原因就是叛乱者大把大把的出现在中原军区控制范围内,甚至是之后的那一波宗王和宗室的叛乱也出现在中原军区。

徐晃和他部下的四个军拿军功拿到手软,把中央军区十几万部队看的眼睛都绿了。

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主要这个事情那就是出现在中原膏腴之地,也实在是历史遗留问题,刘备一个人解决不了。

所以这一次刘备打算从中央军区调两支部队去江南军区,让他们有打仗的机会,且之后如果还有增添部队的必要,则还能继续调遣部队前往。

对付庞大的山越集团,还有荆州南部的蛮族,交州的蛮族,这些都需要数量较大的军队。

于是,刘备决定把第二十三军和第二十四军调往江南军区,交给关羽指挥,增加关羽指挥的兵力,增强江南军区的实力,以震慑宵小。

这一调遣命令传达出去之后,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二十三军和二十四军从上到下喜气洋洋,快活的不要不要的。

其他九个军那叫一个如丧考妣,军官们哭丧着脸向刘备上表,请求接见,得到允许之后一个接一个的到刘备面前哭惨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来刘备面前想要顶替掉二十三军和二十四军的位置,表示他们也想去江南军区立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