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关羽的河道机动流战术(第2/3页)

据费栈自己交代,豫章郡能和他一个等级的山越贼帅就有三个,其他几个郡也有比较大势力的山越贼帅,林林总总算起来,他这个级别的山越贼帅在整个山越集团中,得有十来个。

而且山越贼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那种大哥手底下带小弟,小弟手底下还有小小弟的模式,颇有一种“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感觉。

他们之间就是靠着钢刀和所谓的“义气”作为纽带链接,没有完整的上下级规制,经常性的也会出现一些下克上或者黑吃黑的情况,主打一个老大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如果不留下一支军队和牛逼的大将本人坐镇,真不敢说他们不会闹事。

黄巾之战以后,各郡山越集团已经有一段时间没闹事了,一来是春耕夏忙,他们没多少空闲,二来关羽带着几万汉军坐镇,谁闹事就打谁,还打出了一些威望。

但是到了秋收以后,为了储备过冬的粮食,各地山越恐怕又会有一些行动,所以关羽一边戒备着,一边也在计划着要在秋收之前解决掉度田叛乱,否则到时候两线作战会非常麻烦。

因此,关羽没有选择老成持重的黄忠作为出征的主将,而是提拔了颇有进取之心的青年将领魏延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将,把一个军和两个独立营队兵力交给魏延统领。

魏延虽然年轻,但是有战功,有威望,本身还曾经做了几个月的大将军掾,也算是刘备亲信出身,所以他在军中多少算个角色。

此番他作为出征江夏郡和南郡的主将,虽然有些资历深的军官有点看法,却也没人正面提出反对意见。

魏延反正很高兴,他胆子大,也确实有统兵作战的能耐,深受关羽的熏陶和指导,对自己很有自信,对于此番作战,他提出了快速进取、穷追猛打、斩草除根的作战策划思想。

他认为发动度田叛乱的荆州宗贼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是根据他所了解的,绝大部分都是些乌合之众,和汉军在战斗力上存在绝对差距。

唯一会给汉军带来威胁的,就是可能会有太多地方出现叛乱,让汉军疲于奔命,从而露出破绽,所以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需要快准狠的动兵打击,用最猛烈的攻势消灭最凶残的敌人。

然后用敌人的脑袋来宣誓汉军的武力,以此震慑宵小,让蠢蠢欲动想要造反的人也打消这个念头。

所以,此战正好可以使用关羽率领军队演练许久的河道机动流战术。

因为江南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不像北方那样有大片大片连在一起的完整平原,对于习惯了北方行军作战的汉军来说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所以关羽在实地考察很多地方的地形之后,很有责任心的向刘备提出了【以舟代骑】的江南作战总体思想,他把他的整体思想写成了奏表上交雒阳,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建军建议。

在他看来,现有汉军的体系想要完全适应江南的地理环境和未来的作战需求,难度是很大的,现有汉军的总体体系是完全适配北方平原作战和草原骑兵作战的,所以总体构成是大骑兵、重步兵。

在他看来,这样的构成对于北方作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有些时候北方的山地作战也能适配,但是到了江南,就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作战体系,汉军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革。

所以关羽提出,就在江南军区发动改革,建立一套依靠河道和舟船实现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的战斗、后勤体系。

关羽认为,江南之地多河道、沼泽、湿地,地形破碎,土地湿软,气候湿润,若要完全采纳汉军在江北的后勤体系,对于人力、车辆、畜力的要求太大,对于陆路交通的要求也太大。

所以江南的地理环境并不太适合采用北方的后勤体系。

汉军若要行动,必须要依靠江南所特有的丰富的河道水系打造一套全新的战斗、后勤体系,以适配江南的作战需求。

江北之地可以用畜力,江南就该使用舟船之力,充分发挥水系的力量,建立大舟船联合部队,舟船承载的数量和行进速度只要有较好的规划和预案,完全可以达到江北的效果,甚至于超出江北的效果。

在关羽的构想里,他会走遍江南的水道,绘制完整的江南水系图,然后根据江南水系的流向、水量,制定精密详细的水道改造计划。

江北可以在重要的行军大道沿线设置军需物资站点,那么江南也可以在水道周边设置行军物资站点。

江南军区应该集中建筑工程力量建造大量的军用港口,除了少数重要港口,规模不必大,但是数量要足够多,沿着水系道路应该以众多军用港口作为驻军点,驻扎一定的兵力巡防、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