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赵王刘赦与“友好协商”(第2/3页)

等他们进一步得知来犯汉军不过一万人之后,便放松了警惕,觉得三万人对付一万人,优势在我,徐晃的部队再能打,还真能以少胜多不成?

于是很多人主张大军压上去,把徐晃所部击溃,打通后勤通道,然后再调过头来威慑邺城,让邺城守军绝望,开城投降,更进一步威慑朝廷,让朝廷妥协,出让利益。

田雍觉得这太冒险了,强烈反对,认为野战击溃汉军正规军的可能性比较低,应该利用现有的态势固守,吸引汉军来攻,自己处在一个防守的位置上。

奈何太多人觉得继续围攻邺城胜算太小,且邺城城防坚固,他们继续打下去旷日持久,后勤还无法持续,再过几天大家就都要喝西北风了,还守?

大家虽然不缺钱粮,但是也不想让一场仗的损失大过十年二十年的税收额度,真要打到那个地步还被打败了,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给刘备缴税算了。

田雍无法阻挡众人的要求,只能被迫答应,于是亲自领兵前往迎战徐晃,徐晃统兵与之正面对抗,两军在邺城西边的漳水北岸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说激烈也确实挺激烈的,因为四万多人的战场,铁骑纵横,战士嘶吼,那确实很激烈,但是要正儿八经的说,汉军方面可能并不觉得这就真的有那么激烈。

汉军正儿八经全力以赴与对方交战可能也就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然后叛军前军被汉军前军打崩了,哭嚎着往后跑。

前军崩溃带动中军崩溃,中军崩溃带动了后军崩溃,然后叛军就自我崩溃,等于是自爆了。

田雍那边好像也设置了督战队防止崩溃和士兵逃跑,但是督战队的刀都砍断了,自己都被压在地上踩死了,也没能扛住疯了一般崩溃的叛军士兵。

很显然,在他们眼里,汉军的战斗力要远远强过督战队的战斗力。

一个小时都不到的肉搏之后,甚至徐晃都还没有下令骑兵包抄叛军后路,叛军就崩溃的差不多了,漫山遍野都是窜逃的叛军士兵。

徐晃还以为田雍真的有什么本事,还想着保留骑兵作为最后的杀手锏,万一对方还有后手之类的,结果打到最后对面全军崩溃了也不见后手,徐晃摇摇头,下令骑兵突击,包抄对方退路,将对方一口气吃掉。

一万人包围三万人,这也算是战场上不多见的奇观,但是放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刻,还真就那么应景。

主要叛军这边除了少部分前军和中军部分保护老爷们的亲兵是全副武装乃至于披甲的之外,大部分人都没有披甲,或者只是穿着简单的轻甲、皮甲。

武器五花八门,长短不一,环首刀和长矛之类正规军兵器占比不高,农具占了很大一部分,木棍、木枪之类的也有挺大一部分,属于古典时代武器大杂烩。

这样的装备,能和汉军对抗四五十分钟,还要多亏徐晃的谨慎,没一开始就全军压上,而是小心试探了一下这支叛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等他发现这支叛军确实废拉不堪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一些了。

不过结果是好的,叛军全军覆没,没多少人逃了出去,杀死的也不算很多,大部分人都被汉军俘获,包括田雍在内,魏郡叛军的整个领导层被一锅端。

之后,邺城之围解除了,邺城恢复了安全,一脸羞愧之色的桥瑁和魏郡太守一起向徐晃表达谢意。

至于被俘获的田雍,桥瑁则在徐晃面前直接拔刀,若非徐晃阻止,桥瑁差点就要杀了田雍。

“我用公车请你担任别驾,对你十分尊敬,各种照顾从无短缺,对你的意见相当重视,结果你就用大军围城来回报我吗?!”

田雍低着头,一言不发,桥瑁更加生气,涨红了脸,举起刀就要杀死田雍。

徐晃阻止了他。

“一般人也就杀了,但他是冀州别驾,地位较高,不能随便杀了,要送到雒阳接受审判,也算是我军的战利品,桥使君还请息怒,不要气坏了身子。”

徐晃出言阻止,桥瑁也没有办法。

他自觉他这个州刺史算是做到头了,冀州出了那么大的乱子,他本人身边的冀州别驾居然成为冀州造反叛乱的头子,一个识人不明就能把他打入无底深渊,今后还有什么政治前途可言呢?

他可不是当年的刘备,就算被公孙瓒背刺,可是凭自己的能耐,愣是用七十多万俘虏扭转了局面,让自己成功度过信任危机。

怀着悲怆的情绪,桥瑁深深地叹息,便着手准备写辞职奏表了。

魏郡的平定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开始,随后,徐晃便统领大军进入了赵国。

比起魏郡的情况,赵国的情况其实更加糟糕一些,这个糟糕并不是战争态势的糟糕,而是政治层面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