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2/2页)

有些家族实际控制的土地超过三万亩,接近五万亩,那需要缴纳的税收就相当之多了。

他们本人或许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族人未必如此,或许会对这个事情有一些敏感。

但是这些家族好就好在比较依赖于一个人的官职和权力,并不是那种很大规模的家族,高权力威望的个人可以主导整个家族的意志,个人发话,家族不敢不从。

他们也是倾向于支持刘备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不想和刘备处在一个对立的局面上。

就算多缴纳一些税收,也不会损失太多,而且拿着家族在税收方面的支出和重要核心人物的仕途前景做比较,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比较的。

他们会略有损失,但不会很介意,支持的态度会压过反对的态度,整体呈现支持的局面。

另外一个群体就不好说了。

他们家大业大,且在跟随刘备之前就是有名的大家族,三五代人发展下来,家族多点开花,重点发展,各支有各支的任务,没有太过于核心的要害可抓。

所以这种家族就很不好对付,就很难由他们个人决定整个家族的意志,就算有人愿意支持,但是家族内部的反对者一样会有比较大的势力,且核心人物并不能乾纲独断。

比如曹操,比如夏侯渊和夏侯惇,还有荀攸。

尤其是曹氏,这三个典型家族里,曹操家族的产业数量是最多的,当年刘备起家,最开始给予房产支持的就是曹操,还是好几处房产,任由刘备挑选,实在是壕气万丈。

相对于房产,曹氏最多的肯定还是田产。

曹操大概说过,他们家族的族人们加在一起,在河南、豫州、兖州等地,三五十万亩土地打不住,平均一下,最富裕的几个族人的人均持有五万亩以上的土地。

这远远超出了刘备对一个正常家族可以拥有的土地规模的接受程度,而且因为曹氏的特殊情况,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不交税的。

夏侯氏比曹氏略有不如,但也不遑多让。

荀氏家族不是特别在意这个,但是对于土地显然也是多多益善,不如曹氏那么牲口,也没好到哪里去。

总而言之,这三个家族属于老大难的问题了。

至于凉州的盖氏、阎氏等家族,虽然土地规模不小,但是和曹氏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在刘备定下的分级缴纳土地税收的计划之中,他们需要缴纳的税收并不会达到一个难以接受的地步。

甄氏家族的处境和曹氏相比是差不多的,也是冀州拥有大量土地的超级豪强,而且甄俨虽然在家族里有很大的声望,但并不能一言以决家族的任何事物。

这些核心家族之外,还有刘备原来大将军府的故吏们所属家族的一些情况,大体上也是这三种类别。

如果真要区分起来的话,真有相当一部分人、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部下和他们的家族,因为土地数量太大,一旦要全面普查并且缴纳赋税,割起肉来会非常疼。

还不是一次性的,还要永远持续下去,对于这群野惯了的人来说,想让他们缴税,难度还是不小的。

而且刘备的真实用意其实也不单单是要收上来这些土地税收,更重要的是想要倒逼一些家族出让一部分土地出来。

如果不想缴纳那么多的土地赋税,那就让出一些土地,朝廷会用较为合适的价格赎买这些土地,也不让这些大家族吃太多的亏。

这是朝廷所能做到的全部,但如果这样了,还有人不接受,还要和朝廷作对,那就是纯粹找死了。

刘备讲道理,但也不会一直讲道理,他到底也是一个帝王。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曹操和夏侯兄弟多少有点忧郁。

荀攸却一副和自己没关系的表情,表示自己绝对支持刘备的要求,刘备为他们做了很多,他们绝对不能就此对刘备的付出毫不在乎。

众人诧异地看着荀攸,顿时想起荀攸当年和荀爽闹翻的事情。

然后他们再把目光转向了面露难色的荀彧。

嗯,荀氏家族内部的恩怨情仇也很有意思啊。

看起来这荀攸是真的想要和荀氏本家划清界限了。

不过,这一切会那么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