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第三帝国的外向型国策(第3/3页)

畏畏缩缩,只知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反复征战、掠夺、内斗、自相残杀,最终结果呢?秦崩灭只有短短十几年,大汉前后两次危机,勉强延续至今四百年,哪有周室御极天下八百年的风范?

敢于开拓,则至少八百年,囿于原地,至长四百年,短,则十几年,二者之间的差距如此之悬殊,难道诸君看不出来吗?郑尚书,难道你也看不出来吗?”

拿其他的事情来说,郑玄还真不带怕的,但是用这个享国年限来说,还真有的说头。

要是再把这套理论往上一套,得出来的结论还就真是那么回事。

人家开拓进取,不断获取更多地盘来做大蛋糕,不断有的新的利益到手能够缓和矛盾,于是就算是混乱,就算是春秋混乱战国争雄,那也能撑到八百年。

至少是名义上的八百年。

要是不开拓进取,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不断内卷,再怎么精耕细作,最长也不过大汉至今,最短的话,那就要参考秦朝一统之后了。

难道说,还真是这个道理不成?

郑玄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反对意见,但是他还是对刘备所提出的前景感到忧虑,认为一味的向外拓展,万一不能及时获得较大的利益,还会造成较大的伤亡,那么影响也会非常之大。

而且这个政策搞不好,就可能会陷入到【国虽大、好战恒亡】的地步。

“陛下,国虽大,好战恒亡,您的策略一旦控制不好,极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之中,为后人所误解,带来的问题可能比现在更多,您不做更多的思量吗?”

刘备听后,沉思片刻,缓缓摇头。

“好战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我等并非是好战,而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生存的土地,并非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套用古人的话语。

既然知道前面的路走不通,那么对于未知的路,就应该去走走看,走成功了,万事大吉,走不成功,也能让后人多一点经验,一味的走前人走过的路,是没有意义的。”

郑玄听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他无法反驳刘备提出来的概念,同样,他也知道这个事情最终还是刘备拍板。

既然如此,顺了他的意思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不是吗?

于是这部分的内容就按照刘备所说的进行记载,为这一段法家思想的运用添砖加瓦,给他们直接援引了周武王时期的案例。

顺带着提了一下姜太公和周公这种上古大贤人物,以增加这一段论述的可靠性。

接下来,刘备还提出了对道家因循思想的欣赏和对墨家机巧之术的欣赏,同时批判了道家的机心思想和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又把儒家关于奇技淫巧的论述拎出来,三方面一起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