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变法(第2/3页)

更多的还是怀着一些实用主义的意思在里面,教授一些做小官小吏可能用到的东西,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当实用的。

不过对于大汉第三帝国到底要用什么作为治国指导思想,在《嘉德通义》完成之前,是不会有人明确了解的。

刘备曾思考过要采用什么学说来作为指导思想,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决定。

他派人去体察民情,了解民间舆论,发现民间读书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混乱。

支持古文学派儒学的和支持原教旨道家学说的是大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他诸子百家的余孽,最后剩下百分之十则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牛鬼蛇神。

甚至还有主张和刘备完全背离,想让大家一起跳大神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脑残。

对这种思想,刘备嗤之以鼻。

所以说自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保守派被刘备物理消灭之后,大汉的思想界就没有稳定过,眼下这个思想界的情况,处于一个完全能被刘备左右的情况。

不管是古文学派的儒家思想还是尚在民间没有登堂入室的道家思想,那都是刘备说了算的。

所以主持编撰《嘉德通义》的阮瑀也多次询问刘备,到底是以儒学为主,还是以道家学说为主,是继续仁的思想,还是回归黄老之术的道路?

刘备纠结了很久,决定谁都不为主,他决定兼采众长,不从统治的角度去想,而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思考。

就当前这个中央思想界处于权威真空的状态之下,他决定什么,什么就能成为大汉的治国思想,既然如此,何必囿于一家一姓之学说呢?

刘备决定亲自参与到《嘉德通义》的编撰当中,深度介入,对其中很多的内容进行亲自的把关和修改。

儒家的宽仁,道家的因循,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严明,纵横家的机变外交,这些,他都想要采纳、融合。

只从统治的角度思考,自然会选择最适合统治的学说,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大唐不也是儒释道三家并行吗?

虽然最后也崩了就是。

但是在这个档口,刘备有太多太多的可操作空间了。

于是在建安五年的十二月底,在贞观元年年节之前,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决定变法。

因为对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学说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他本人同时遭到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背刺,所以他深刻的认识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不足之处。

这种话让别人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让刘备来说,只会让人们感到信服,无话可说。

因为他真的是被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一起针对、背刺过的倒霉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他来说这两个学派的不足之处,更有一种苦主在控诉的感觉。

苦主都控诉了,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更别说人苦主还是皇帝了。

刘备就用这种优势身份,对天下人控诉儒家学说的不足。

那一字一句都是斑斑血泪。

他说他遭到背刺之后,深刻的认识到了只是靠教化是无法使人心向善的,掌握了经学传承的人尚且会做出卑鄙无耻的坏事,起不到表率作用,又怎么能要求学子们去做道德楷模呢?

自己做不到,还让别人去做,这样卑鄙无耻的事情一再发生,还是发生在第二帝国的上层,这让刘备感到痛心疾首。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充分证明了儒学治国的局限之处。

正好他也放弃了《左氏春秋》的传承,放弃了儒学的传承,那么就从此刻开始,停止以儒家学说单独作为国家指导思想。

自董仲舒以来大汉朝廷近三百年的独尊儒术的思想格局,就此画上句号。

之所以不是废弃,而是取消单独的资格,主要也是因为儒学当中有很多值得采纳的东西。

儒家学说中的宽仁之道与重视教育的内容,是其他学派所不具备的。

只是单纯的采用儒学治国,片面强调仁德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东西,才会让儒家学说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这不是先人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决定博采众长,兼听各家学说的优秀之处,全部采纳,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指导思想体系,用以取代单一的儒家思想指导体系。

至于采用什么其他的学说来进行补强,刘备则认为没有规定,什么学说的什么内容合适,就应该拿进来补强,所有好的东西都应该拿过来,而不应该囿于学派、门户之见而对优秀的内容视而不见。

在刘备的设想中,大汉第三帝国的思想风格就讲究一个打破门户之见,兼采众长,不固定采取某家学术,而要展现出一定的学术自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