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曹孟德,将要火力全开了(第2/2页)

在最初极具摩擦力的磨合过程过去之后,浑身带刺的进狱系人才们渐渐地朝着正儿八经的农夫前进了。

只要不是变态,但凡是个正常人,还是愿意追求正常生活的,能够安安稳稳获取粮食以饱腹,总比刀口舔血用命换食物要好。

而且对集体农庄,刘备规定的各项税收也不高,一系列的苛捐杂税都被废除了,只剩下一些合理的粮食税收,基本上贯彻一个“做的多收获的多”的多劳多得的概念。

且在集体农庄的组织下,个人就算被征调出去做工办事,也不用担心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土地会荒废,会跟不上农耕的进度,农庄自然会组织剩余的劳动力兼顾耕种,不让出去办事的人吃亏。

大家集中集体的力量低于小农状态下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生存率,久而久之,最开始不习惯的人们也渐渐察觉到了集体农庄生产模式下的好处。

从汉阳郡最早建立的集体农庄开始,其余各郡的集体农庄随着时间推移也渐渐稳定下来,于是刘备也能放心的把带有军事强制味道的教官撤离农庄,回归军队。

同时,也把原先属于集体农庄的属性还给农庄。

凉州这种边地本来就比较适合这种大范围群体式的生产模式,屯田也好,集体农庄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增加收获量和生存率,属于生存的智慧。

只不过在分配模式上,集体农庄的模式是远远优于剥削力度极强的屯田模式的。

屯田模式虽然规模大,有集体生产的味道,但是剥削力度极高,几乎达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为了求生存还行,不能长久维持,与之相比,集体农庄就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州府内部负责运营集体农庄方面的主管官员——民政从事书佐荀彧给刘备提交了一份报告,主要就是在说集体农庄政策推行以来的一些获益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