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3/5页)

她沉吟了下,说道。

……

十来天后,裴萧元在袁值的旁监下,将用来临时调遣天宁军的兵符归还,并匆匆返回苍山之时,时令已是八月底了。

这一趟差,过程算是顺利。

陈思达有个本家兄弟,名陈思荣,在齐州任节度使,陈思达本是要奔去齐州共同谋事的。除此,魏州节度使刘昌,这些年与陈家兄弟私交不断,而刘昌从前也是神虎军下的一名副将。

这些年,陈思达百般笼络刘昌,又令陈思荣与其结成儿女亲家,从而将两家紧紧绑在了一起。此次陈思达兵变失败后,朝廷命陈思荣入京,陈思荣知自己若去,必是死路,一边寻借口拖延,一边暗中联络刘昌,拟以拥戴景升朝的皇太孙李延为旗号,兴兵起事。

当年的神虎军下,多骁勇善战之将,刘昌便是其中一个。

和陈思达不同,他对裴固向来忠诚,当年实是情势所迫,随大流而为之,加上陈思达这些年在朝堂里地位显赫,与太子柳策业等人往来丛密,他为身家前途之计着想,自然不能不依附。但每每想到从前战死的裴固和那八百同袍,心中便有些惭愧。这回收到陈思荣的起事之约,吃惊之余,难免犹豫。从之,实非他的本愿,若是不从,两家已是密不可分,又怕朝廷容不下他。正举棋不定之时,意外得见潜来的何晋,这才得知,朝廷派来催拿陈思荣的钦使竟就是自己当年的旧主之子。何晋转达裴萧元之言,劝他悬崖勒马,勿铸大错,并保证,只要协助肃清陈思荣等余党,朝廷必不追究他从前与陈家兄弟的关系。

刘昌虽在地方任职,但早也听闻裴萧元之名,何况他的身份摆着,既来劝降,立刻不再犹豫,当即听从,秘会裴萧元,纳头下拜,随后,假意应允陈思荣起事,稳住对方后,领着兵马与裴萧元暂时接管的一支天宁军汇合,一举将陈思荣及其党羽全部捉拿并诛杀。

解决这件事后,裴萧元便马不停蹄地踏上返程。

他之所以如此急着返回,是因已经得知伯父裴冀也去了苍山,怕晚了,来不及见面,他便又要返回东都。如此一路紧赶,终于在八月底的这一日傍晚,于苍山下的驿馆,见到了裴冀。

他到的时候,裴冀正与宁王在驿馆后的一处林泉旁对弈,崔道嗣在一旁观棋,头系鹿巾,作隐士打扮,看去仙风道骨。李诲领着两名童子取泉煮茶,青头忙着在炉前扇风烧火,少年郭果儿则腰带佩刀,静静地候立在路口的一株古木之下,看到他现身,急忙迈步上来拜见。

夕阳穿过林头,剩一片稀疏斜照。在潺湲的泉流声中,间或响起一二道棋子敲落在石盘上的声音。此景闲逸得叫裴萧元一时不敢靠近,唯恐惊扰当中之人,示意郭果儿噤声,但发出的些微声响还是惊动了人。李诲抬头望来,面露惊喜之色,轻呼:“师傅回了!”

他的声音惊动宁王等人,纷纷转目看来。裴萧元这才走了过去,一一拜见。宁王和崔道嗣知裴冀若不是在等他,早已动身回东都了,今日他人终于回来,短暂寒暄几句,便结伴离去。

李诲自然也是懂眼色的,亲自送上茶后,也立刻带着人避开了。

裴萧元已有半年未见伯父了。

半年时间而已,确实不长,但于他而言,有时回想种种经历,总觉漫长得仿佛已经过了半辈子。又或许,是他自己的缘故,看眼前的伯父,也总觉得他好似比年初在甘凉分开之时显得更是清瘦了。

“侄儿今日才回,叫伯父久等了。”

裴萧元上去,低头便要跪拜尊长,被裴冀阻止,扶起他,端详了下他的样子,见他风尘仆仆,问了几句路上情况,得知他只用了六七天便走了原本十来天的路,从齐州赶了回来,不禁目露心疼之色,责备了几句,说完全不必如此匆忙,这回自己来,得到皇帝恩待,并未规定返回之日,他完全可以慢慢行路,自己多等个几日,也是无妨。

“侄儿是急着想见伯父的面,所以行路稍快了些。侄儿不累。”裴萧元笑着解释了一句。

裴冀看着他,目中闪着慈色,最后笑着摇了摇头,随即领人坐到方才与宁王对弈的石桌之前,开口询问齐州之事,听裴萧元讲述完毕,点头:“顺利就好。那刘昌我也有印象,总算他还知迷途而返。这回的事,你做得很好。”

“侄儿何来的尺寸之功,全是仰仗父亲余威而已。”

裴冀见侄儿用平静的语气说出来这一句话,顿了片刻,含笑道:“你父亲的余威固然是在,但你自己亦是出类拔萃。不是伯父自夸,莫说年轻一辈,便是放眼整个朝堂,我看你也是不逊于人。不必过于妄自菲薄。”

裴萧元微微一笑:“多谢伯父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