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茶室规划(第2/3页)

我的老天。

30亩的茶园居然能产出这么多的头采茶,他当初以为最多四五十斤顶天了,可如今的产出是他预想的近三倍。

不仅如此,采摘的全都是粗壮的芽头和芽比叶长的一芽一叶,最后两天的嫩芽因为长势甚至比前面的还要粗壮,品质高到吓人,全都是贡品级!

全都是。

哪怕本地老牌茶叶品牌-凤岭集团,用母树扦插的数百亩茶树都很难达到这个品级,产量更是远远不及。

谁能想到产出这么多贡品级茶叶的茶园只有30亩?

谁能想到啊。

花间集的茶树还是去年刚移栽的,简直不可置信。

思来想去,大概是花间集的风水比较好,不仅茶树,原本枝干断裂的蟠桃古树也枯木逢春,成为了W市市民眼中的神树。

的确很神。

“叶园长,您看,你有123.4斤的头采茶,能不能分我几斤?”

冯老板羡慕得眼都绿了,没事就跟在叶晗身边:“就5斤,不,3.4斤,您把最后的零头分给我就行。”

到时候用来招待贵客、或者经常前来消费的老客户也行啊,一定能提高客户黏性。

叶晗最后还是答应了。

不然感觉自己的耳朵会被长期荼毒。

好在这次产茶量超出预期,倒也不觉得有什么。

……

头采之后,很快就到了明前茶的采摘时间。

花间集的茶树十分繁茂,普通茶树的一根枝条大多长12、13个芽,而在这里每个枝条都有16个以上的芽叶,一芽一叶初展,嫩芽由玉白色变成浅绿,鲜嫩肥壮,适合采摘。

二十多名采茶工一大早便在茶园中忙碌起来,中午休息一会儿,只要阳光不强烈,下午1-3点也能采茶。

游客们上午入园,能看到他们穿梭于一垄垄茶田中的身影,妇女们带着头巾、穿着舒适的采茶服,凑近了能听到她们的欢声笑语,有一种原生态的自然。

不过茶园是封闭的,游客不能进入。

但站在山脚下往上看,那阶梯状整齐分布的绿色,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不由得感觉到了几分属于田园的悠然。

一时间竟然有些羡慕。

这是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有人将拍到的照片发到了社交平台,引起了一番热议。

“采春茶感觉很有意思,好想去体验一下。”

“哇,穿梭在茶田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环境优美,这个工作真不错。”

“其实很累的,一般人干不了。”

“确实,我老家的姑姑就是做这个的,每天采茶好几十斤,累得腰酸背痛。”

“啊,这么辛苦?我还以为很轻松呢。”

“赚得都是辛苦钱,就现在这段时间最高,5月之后就不行了。”

“我听一个采茶的朋友说花间集给的工资很高,大家挤破了头想去。”

“我一点都不意外。想想上次的妇女节的福利待遇就知道了,花间集的员工待遇让人羡慕。”

“大概什么时候上新茶?想念桂花乌龙茶包了。”

“想念+1,不过幸好之前存的多,嘿嘿。”

“学到了,这次我也多存点。”

……

有四位茶农监督采茶工人,叶晗不用时刻待在茶园,只需要每天验收成果即可。

明前的采摘标准比头采茶要低一些,采摘时间可延长至下午3点,加上这个时期一芽一叶初展,数量繁多,所以采茶工们一天能采集20-30斤芽叶,效率提高了很多。

第一天的采摘量达到了702.3斤,预计制成干茶约170斤。

可谓大丰收。

冯老板的茶园今年的收获也十分不错,40多名茶工一天采茶近900斤,采到的茶叶芽叶均匀,形状舒展,比前两年的质量都要好。

不过跟叶晗的放在一起,就能发觉档次明显差了一截,长度和粗度远远不及,也不如对方芽头肥壮,叶片鲜嫩,色泽鲜亮。

对比也太明显了。

唉。

冯老板叹了口气,随即想起叶晗答应过要给他留一部分,不由得生出万分期待。

得知对方要开茶室,他却并不担心。

花间集一看就是往高端茶方向发展,他的茶舍定位中端,客户的重合率很低。

再说,两人的茶室离得很近,对方吸引客户前来的时候没准也会来他这里看看,带来更多的客流量。

冯老板的茶舍去年都快倒闭了,却被花间集拯救,合作后生意越来越好,可以说叶晗就是他的贵人。

这次,他有预感,自己或许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采春茶持续时间约20天,从3月中下旬一直到4月中旬,再经过摊放、杀青、烘干等一系列步骤,茶叶的外包装等,上市基本都要在5月份。

叶晗提前将茶园脚下的一处空地树立施工标识,并进行全方位遮盖,准备建造一处150平米的茶饮区,分为上下两层,二楼为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