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点石成金的秘密(四)(第2/4页)

【这会儿倒是和炼丹术还没太大区别。】

【咱们的炼丹术在汉到隋唐鼎盛时期,也是各种名流权贵、诗人名士都疯狂的为之着迷。】汉武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了数千方士为他炼丹。

身穿道袍和羽氅的方士们围着硕大的丹炉,手执七星剑,脚踏八卦龟。煎泥成金,锻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场面蔚为壮观。

被抓到了火器营里的方士们热烈讨论。

当年,我就参加了淮南王的这场法会,那可真是,千人炼丹,壮观得很呐!哎,当年我想去,结果没赶上。

几人在回忆往昔的时候,旁边有人嗤笑:那你们现在可还敢自己炼丹吃几丸吗?场中顿时一片寂静。

现在谁还敢吃那玩意儿?不怕死啊!

不说别的,大家现在都在火器营里面已经待了几年了,火药也折腾出来了,那东西可真是会爆炸的,想想吃进去要是爆了那就好看了。

于是,那几人打着哈哈,顿时就把这个话题给揭过去了。

这时候,有人疑惑的问: “听仙画这么说,想来又是这西方人发现的化学,可现在瞧着,大家都差不多嘛。

这边炼丹,那边炼金,没啥区别啊!

不仅仅是汉代的方士,其他朝代的方士们也都在火器营或者是自己的道观和其他修行之地里有着同样的疑问。

就,不是很服气啊!

【西方的学术氛围有个好的地方,那就是大家会一起交流,有各种学术团体。炼金术士们都会用小天平,实验的时候会做纪录,还拥有质疑精神。】

【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一个人,叫做波义耳。】

【波义耳说,我觉得化学需要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科学。】

【波义耳是谁?是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大牛,也是科学界中公认的领袖!之前研究显微镜的胡克和牛顿都曾经是他的助手。】

【他说出来的话,自然得到了重视。】

【但,波义耳也不是随口一说,在这之前他就做了很多实验,这些实验让他质疑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

波义耳正在和自己的助手胡克以及牛顿做学术讨论。

他道: “我认为四元素说是不科学的,它的成立缺乏实验的事实支撑。”

他拿起实验桌上的一块玻璃展示给两人看: “这是我之前用砂子和灰碱混合在一起,经过高温烧制得出来的玻璃。但这东西却无法再分解为土和水。”

胡克和牛顿的眉头皱起。

“还有你身上的金袖扣,波义耳指了指胡克衣服上的小装饰,黄金不怕被火烧,也无法被火分解为盐、硫和汞,只能和其他金属混合在一起,但是经过一些小手段,又能够复原成黄金。

“那黄金是不是也算一种单独的元素?”

金属经过煅烧之后,重量明显要更重,这是为什么?

胡克忍不住说道:“波义耳先生,这正是因为燃素的存在,木头木炭燃烧后,释放出了燃素。”

“我恐怕不能赞成你的观点,胡克先生。”波义耳道: “不过,我现在也无法完全诠释这里面的道理,但我知道这世间的物质构成恐怕并不是像四元素理论说的那样简单。

【在波义耳之后,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化学真的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他也成为了化学科学的开山祖师!】

【但之后,这门科学的进展其实不大,波义耳的徒弟牛顿都依然还沉迷于炼金学呢。】老年的牛顿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专心致志于炼金术。

他试图将黄铜通过某些特定的实验转化为金子和银子,还试图研究出可以治百病的药物。

唯一让他和炼金术士们显得不同的,那就是他拥有严密的实验思维——用多少克重的材质、进行什么样的步骤,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

后来,人们也是通过他留下的这些笔记本,才知道这位科学巨匠的老年竟然痴迷于炼金术。牛顿,也被称为最后的炼金术士。

刚刚还有些不服气的方士们现在一个个都不太想说话了。这的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

过了片刻,才有人道: “这记录数据,的确是个好东西。”

他们之前研究火药的时候,也学着仙画里做实验那样,精准的记录了数字,一开始还嫌麻烦,但后来就觉察出了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后期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的东西去找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是好用的!

有方士点头表示赞同: “若不是有这个习惯,恐怕现在也得不到具体的配方。”其他人也哼哼着,没再说话。

“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的交流倒是都很及时。”这位方士点出来,说得比较隐晦,但在座的都懂。

有交流才有进步。有方士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