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第2/5页)

【扯远了。】

【总之,在宋哲宗登基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改道的东流派还是胜利了!】

【咱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辽国的威胁比洪水还要更可怕吧。毕竟,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洪水淹不到他们,但辽军若是北下,是真的能威胁到他们。】

【哲宗也更倾向于让黄河改道东流。】

【于是,北宋又双最开始轰轰烈烈的折腾黄河了!】

无数的民夫扛着沙石在新修河堤。

私底下也窃窃私语: 你说这次的河堤管不管用啊?

回话的人愁眉苦脸: 谁知道呢,只希望不要再来一次洪水吧。

【这次坚持了五年,五年后,新建的堤坝再一次决口,黄河不管不顾的重新向北流了。】

【这一次的洪水,比前两次还要厉害。】【据记载,建在山顶的庙都被淹没了。】

洪水极高,带起黄色滔天的巨浪。

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

到处都是断木和浮尸,有牲畜,也有人,甚至还有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野兽。这次,连高山都无法幸免,眼看着洪水逐渐没过山顶。原本的城镇、山峰逐渐成为了一汪黄色的湖泊。【黄河被折腾了那么几回,也来脾气了。不让我从天津走,我还非得就从天津走!】

【结果,搞了这么七八十年,黄河最后还是朝着北宋君臣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条路走了,从天津入海,到了辽国境内。】

【傻眼!】

【而北宋河北、山东、苏北这一片,本来是重要的农业和生产区,财税膏腴之地,经过这么几十年三番四次的折腾,直接被折腾废了。】

原本的农田变成了沼泽,山林也皆

尽被毁。

有人收拾起行襄开始离开家门: “如今十里八乡都贫困不堪,孩儿欲去南边讨生活。请二老放心,等我在南边儿安顿下来,定会立刻将您二位接过去。

垂泪与家人告别后,青年和乡邻一起踏上谋生之路。途经之处,乡村被废弃,城池变得破败。

这片土地,繁华已经不再,只剩下这几十年来洪水留下的沧桑与颓废。

【国力遭到了重创,又不抓紧军备,光顾着折腾黄河去了,还想要打赢外敌?】【做梦吧!】

……

看到这里,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结束了。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太惨了!

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大人!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上来,却发现他的手在袖子中点了几下,立刻就明白过了,自家老爷是装昏呢。

也是,不然这个场面无法下台。

总之,闹了一晚后,文彦博决定,还是赶紧辞官吧。朝堂,怕是混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这才真正的吐出两口血来。

【这场旷日持久的闹剧,因为李垂而起。他也被冠上了“文章灭国”的称号。】

【而且,一灭灭三朝。】

【接下来的金和元,都在治理黄河以及收拾这片

烂摊子上花了大量的心血,焦头烂额,不得不大量征调民夫去治河。根据史料推算,金朝征调的民夫基本是当时全国大半的壮年劳力。】

【元朝同样,民夫们过得太苦了,又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导河形胜书》,堪称“灭国神器”!】

【李垂其人,恐怖如斯!】

明朝。

朱元璋破口大骂: “什么狗屁不通的《导河形胜书》!拿去当草纸朕都嫌他不够格,也就北宋那些雾种们会信!

朱元璋气啊!

要不是李垂搞出这么个东西,现在的黄河也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别说金国和元朝在收拾烂摊子,连他大明都还在继续给他收拾烂摊子!每年为了治河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他恨恨道: “要是这李垂在我大明,朕一定会将他的皮给剐了。”

嘉靖朝。

黄河边的潘季驯也很气愤。

只是他骂人显然没有自家先帝陛下来得顺溜,刚想发表点什么感想,就听到仙画中提起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明朝的潘季驯活在那个年代,恐怕会痛心疾首的跑出来说: “黄河不是这么治的啊!”】【说到潘季驯,那就要提一下这两千多年来,咱们华夏历史上出的一些治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