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生物学,农学和医学的地基(十一)(第3/5页)

这就是好的事情。

霍去病狠狠的点点头: “会有的!”

他挑起帘子,看向帐外的篝火,能听到有人的呜咽声,估计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这军营里的伤心事,可太多了!除了军队之外,天底下,还有一个群体也很激动。

在青楼里袒胸露腹的嫖客们,听到这段后都将自己的头从温软的怀中抬了起来,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梅毒?!

听说有的地方把杨梅疮也叫成梅毒..

这又是杨梅又是花柳,听上去好听得很,但实际得了却痛不欲生,甚至耻于求医,求了也治不好,只能慢慢等死。

可偏偏经常在青楼妓院里出入的男人,总是容易得上这病,防不胜防。若是这青霉素能治梅毒,恐怕有得了的嫖客会愿意捧上一半家产前去求药。

“可惜现在没有!”

有患病的人失望之际。而陪伴在侧的青楼女子,低垂下眼,掩住眼中的嘲讽与凄凉。

在某一处妓院最里边的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有□□正得了杨梅疮,被老鸨子扔在这里等死。治,是不可能花钱治的。

她如同一滩烂泥一般靠在床上,嘴角慢慢的扯出点弧度。就算是现在有这药又怎样呢?谁会舍得将这么珍贵的药用在像她们一般这么下贱的人身上?

【直到45年之后,美国才逐渐放松了对盘尼西林的管控。】

【但是,咱们那会儿可不是美国的盟友,国军对这个卡得极严,因此咱们的盘尼西林非常的紧缺。我们在很多谍战片里面都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敌占区寻找盘尼西林并且把它稳妥的送到咱们军队里面,为此甚至付出了性命的代价!】

【伟人的医生就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伟人去西北坡的时候路过一个小村庄。一个母亲抱着自己发高烧的女儿来请伟人随行的医生看病。

医生诊断后,对那位母亲说: “应该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高烧,我这里的药不够,最好是尽快到山下去找医生看看,小孩子病情发展得快,要越快越好。

那位母亲一听,抱着女儿边哭边点头,立刻就准备去山下求医。伟人却皱起眉: 现在是晚上,山路不好走,你们等一下。

他把随行的医生叫到一边: “你看现在这个情况,你带了什么急救的药,先分给这个小女孩用一下子嘛。

伟人说话带着点湖南口音。

医生苦着脸: 咱们也只有最后一支盘尼西林了。

伟人立刻决定: “那你给她用嘛!”

医生道: “现在盘尼西林可不好买,上次周副主席生病了他都不让我用,说您得过肺炎,这支盘尼西林是要留给您在关键时刻以防万一的!

伟人想也不想的: 现在就是关键时刻!

医生看了看他,知道他的决心估计是不会改了,叹了一声,只能把这最后一支盘尼西林给那位发高烧的小女孩用了。

果然,那小女孩当天晚上就退烧了。

医生后来接受电视采访说出了这段往事,带着庆幸:“幸好之后主席的肺炎没有再犯,不然我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向总理交代。②

【连伟人用青霉素都需要省着点用,可见其珍贵程度。】

这应该是避尊者讳的意思。古代的士人们对仙画不提其名倒是非常能理解。但是立刻又生出巨大的疑惑。

后世的上位者居然如此亲民?甚至还愿意将自己的药让给一个平民百姓?

而古代的君王们头疼起来,心里咯噔一声—

—这不怕没有,就怕有对比,满足感都是对比出来的。

可这……真的比不了!

【那咱们华夏是什么时候开始自主生产青霉素的呢?是不是又落后了很多年?】【其实并不是!咱们生产青霉素的时间几乎和美国相同。】

【这里面还有一段值得说道的往事。】

【那会儿还是北洋政府,因为东北、西北鼠疫的流行,北洋政府打算成立一个永久性的防疫机构,于是1919年,中央防疫处成立了。后来的国民政府也继承了这个机构。那时候,中防处的处长叫汤飞凡,这位是咱们华夏的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过,因此,眼界很广也很长远。】

【但是,中防处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在汤飞凡的家里面开一次会,交流世界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

不大的房间里,中防处的研究人员们济济一堂。

他们通过海外的关系订到了不少的报纸和科研期刊,每次交流的内容也都和这上面的东西有关。这一次,汤飞凡非常的兴奋。

他举起了刚从海外漂洋过海而来的《柳叶刀》杂志,翻到了其中一页: “诸位,半年前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钱恩发表了一篇关于盘尼西林用于临床抗菌的论文,我念给你们听听……

在场的研究人员们听到后都很激动: “假如这盘尼西林真如论文中所说有这样的疗效,那简直就是战场上的救命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