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五)(第3/4页)

炼丹修仙这件事情是过不去了是吗?扶苏看向自己的父皇。

嬴政面无表情:“朕已经不吃仙丹了。”

所以,别看,别问。

扶苏眼中流露出满足的笑意,躬身行礼,倒是让嬴政怔了怔,心情变得微妙起来。

【回乡之后,李时珍创立了东壁堂,东璧就是他自己的号,开始了济世救人的职业生涯。】【这个时候呢,他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李时珍正在东壁堂中给人把脉。

这时候,几个人忽然拉着一个江湖郎中走了进来。

为首的人对着李时珍行了一礼:“李大夫,俺们知道你医术高明。现在有一桩事,还请你为我们主持公道。

这人指着那个哭丧着脸的江湖郎中,义愤填膺的说道:“近日,俺爹生病,就找了此人来看诊。诊金俺们一分不少的给了他,还以礼相待。但俺爹吃了他开的方子之后,不仅病还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了!

他道:

“李大夫,俺们就是想要麻烦您帮忙看一下这郎中开的药方,看看是不是他故意开错方子,好骗俺们的药钱!

那郎中死命挣扎:你这是污蔑!我照着古书上的汤方开的方子,有什么错?!

李时珍接过药方一看,又验了验他们带过来的药渣,问那郎中:“你说的那古书是不是《日华本草》?

郎中点了点头。

李时珍叹了口气,对那几人挥挥手:“放了他罢!他的确不是诚心开错方子的,只是那《日华本草》上有一错漏之处,此方应该用到漏蓝子,但书上却混淆成为了虎掌。药性不对,自然会越治越重。

那郎中面如死灰:“古书上竟然还有这样的错误?!”

李时珍道:“你们已然算是幸运。之前还有将黄精和钩吻混淆了的,钩吻乃剧毒之物,那病患吃下钩吻后立刻就毒发身亡了。”

众人这才觉得后怕。

【李时珍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古书上面对草药的介绍,错误实在太多了,而且都很笼统。他打算自己再来编一本新的和本草相关的书籍。】

唐朝。

魏征出列道:“陛下,李时珍遇到之事在大唐应该也是存在的。臣建议,大唐也需要立刻着手编撰相关的医书,明确各种草药的真容,杜绝误服误杀的现象。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还有其他臣子都站了出来:“臣附议。”

这种事不涉及到大量的钱财和人力,只是编医书而已,而且又真的与民有益,根本不会有官员反对。

李世民颔首:准奏。

他想起下面州县来报,孙思邈孙道长已经主动现身并且言明自己要来长安。李世民希望孙思邈能够赶紧来。他有很多医学上的想法需要和孙思邈商议,然后让对方来主持。

【一开始李时珍觉得,写书嘛,坐在书房里,每天动动笔杆子就行。】

【但写着写着,李时珍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李时珍的书案上堆满了他从市面上和亲朋好友家中搜罗来的各类医书。书房外的厅堂内还摆放了各式草药。

他对照着医书,时不时的往返于厅堂,查看这些草药的特征。但有几样真是越看

越糊涂。

这远志,陶弘景说它是小草,颜色青,开白花,像麻黄。但宋朝的马志却说陶弘景说得不对,这远志应该像大青。这两人,到底谁说的是对的?

李父已然年迈,正在查看这些草药,闻言道:

“这些不正是你现在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你既然觉得古书上有错误,但现在编书却又依照着古书上写的来,那又有什么用呢?

李时珍眼睛一亮:父亲的意思是?

“就算同一种药材,生长的地方不同,药性也就不同。”李父抚了抚花白的长须,语重心长的道:“你要写本草,待在家里闭门造车可不行。”

【李时珍一想,对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把本草写好还真的得实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这样,当时已经接近五十岁的李时珍开始了自己的搜寻本草之旅。】

已经有些风霜沧桑的李时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子,背着行囊,驾着一辆驴车就和家人告别了。一路上,餐风露宿,跋山涉水。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草药,还经常在山中留宿。

他与樵夫、采药人攀谈,向他们请教当地的草药,一路寻访,还像神农尝百草一样,经常自己来试药性。

一圈下来,李时珍变得黝黑干瘦,完全不似之前养出来的清耀斯文模样。

“有此恒心,做何事不成?”朱元璋难得的夸了一句。

想想又生起气来。

看看人家,五十岁了,为了著书还这么拼命,不顾路途遥远艰辛,天南海北的到处跑。而自己的那不孝子孙,只需要安坐在皇宫之内处理政事,居然都懈怠夤懒。

还玩修仙?!

“来人啊,将朕把燕王叫起来。”朱元璋越想越气,吩咐身边太监。这嘉靖肯定是老四的儿孙,骂不到他可以骂老四来出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