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二)(第4/5页)

【就这样,钱乙就当上了四品的太医丞。他的这一剂‘黄土汤’也成为传奇。中医典故里有两个用泥土来治病的方子很有名,一个就是钱乙的灶心土,另外一个是井底泥,用来外涂火疮。乍一听觉得有些无厘头,UP主也不是很懂那些阴阳五行啊之类的很形而上的东西,只是翻了翻资料,正好看到《自然-化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那就是泥巴里含有一些独有的微生物和菌类,偶尔吃土可以改善肠

道菌群。】

【那似乎也能说明这两种泥巴用来治病也是有其科学原理的,可能就是他们里正好就蕴含着相应的微生物与菌群。就像现在拉肚子一般吃蒙脱石散,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观音土一样。】

【说回钱乙,他这太医也没当太久,一个是因为他自己身上有痹病,发病的时候浑身虚弱无力,一个可能是因为他还是想要回到民间行医。毕竟作为对医术有追求的医生,给大众看病肯定比成为谁谁谁的私人医生要更好。】

【回到老家之后,他就在家著书。因为痹病

也不外出,只在家接诊。据说他家门口的巷子,永远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这段时间里,他也将自己的经验和病例整理成为了书籍,写下了《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

得了痹病的老年钱乙,走路已经不是很利索,即使外出也要依靠两人抬的软轿。所以他也极少外出,日常就是伏案著书。

而在钱府外,官家正略带为难的婉拒邀请钱乙上门看诊的病患:“我家老爷现在走路不太方便了,已经不外出看诊了。

病患只能失望而去。

官家将这件事情告诉钱乙。

钱乙叹口气:“他们也不容易。这样吧,每旬三天,我在家设医堂开诊,不管老少男女,让他们来这里排队看病吧。

官家将这消息放出去,开诊日的时候,钱府的外面总是围满了人,这里面又以抱着小孩子来看病的居多。

痹病啊……钱乙若有所思。

友人担心的看着他。

钱乙洒脱一笑:“我现在身体并无不适。且既已知未来,那之后自然可以回避。”之前那皇甫谧不也是痹病吗?

钱乙寻思着,或许自己还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金针之术,到时候为自己扎起针来也方便。

【可惜的是,钱乙的这些著作,目前流传于世的只有《小儿药证直诀》,由他的学生阎季忠整理,其余两本都已经在后续的战乱中遗失。】

【《小儿药证直诀》是华夏最早的儿科专著,比西方的第一本儿科著作要早了整整三百余年!】

【一生将重心都放在了小孩子身上,还奠定了中医儿科的基础,钱乙被称为“中医儿科鼻祖”他登上华夏古代十大名医榜,实至名归!】

【钱乙死的时候八十二岁。】

【他虽然年少遭遇了不靠谱的原生家庭,但是之后的人生可以称得上是顺遂平和,和之前的几位相比甚至少了一些波澜,听上去似乎没那么传奇激荡。但这样的人生,才是世间大多数人都向往的人生啊!】

友人一听钱乙死的时候八十二岁,顿时收回了自己的同情。转而问他:“可有何养生之法?”

钱乙啼笑皆非,他现在还年轻,还没到研究养生的时候,只能说:“等我琢磨出来,一定告知于你。

南宋。

宋慈的同窗之宴还在继续,只是大家都在看仙画,安静了不少。

有人看到这儿就笑道:这钱乙的人生与前几位相比,的确是无趣了不少。有人问他:“那让你选自己想过的人生,你想选谁?”

华佗遇到了史上著名医闹,被人砍了头;张仲景遇上了建安大瘟疫,族中伤亡过半;皇甫谧虽是天才,但身体也堪忧,甚至一度痛苦到要自杀;葛洪,甘于清贫隐居,但是五胡乱华那时代可不是常人能待的。

想来想去,竟然只有孙思邈与钱乙,相对顺遂。但孙思邈历经的乱世也很多。那边争得不可开交,同窗好友笑问宋慈:“惠父如何看?”

宋慈勾起嘴角,轻笑摇头,对身边同窗好友说道:“见过了刑狱,现在只觉得,世事无常,能够顺遂平和的过完这一生,已经是这天下最为难得,最应该珍惜的事情。

更别提,钱乙这一生成就斐然,名垂青史。除了少年时期的不如意,他真可谓是被上天垂爱。宋慈想着想着,竟然都有些羡慕他了。

【再说回儿科。】

【古代的儿科难,现在的儿科其实也很难。有很多原本的儿科医生选择转到别的科去,因为儿科的病症实在是要更麻烦,工作压力更大,而且还需要经常面对一些胡搅蛮缠的家长。之前有个统计,

说是1.5万儿科医生大逃离,可见现在儿科面临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