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后续(2)(第3/4页)

他的祖籍原本是钱塘,但曾祖的时候全家北迁,现在定居于郓州。

钱乙的姑父是位大夫,他从小就跟着姑父学习,后来自己顺理成章也成了大夫,在郓州一带倒是颇有名气。

现在整个医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仙画评选出来的古代十大名医榜,比普通百姓间聊得还要火热,毕竟各位大医都有自己的追随者,打得不可开交。

友人今日来寻钱乙,三句话离不开十大名医榜。

之前上榜的几位前辈的确都是实至名归,却也漏掉了一些沧海遗珠。汉朝的淳于意,开创‘诊籍’之法,后世医者无不效仿,还有缇萦救父这样名留青史的传奇;梁代的陶弘景,与皇甫谧、葛洪齐名,更留下了《本草经集注》七卷,让后世医者受益无穷……

还有巢元方、王焘……”钱乙将友人的话接了过去,笑道, “若是按照你这样的列举法,别说十大名医榜,就是二十大名医榜也列不完呀。

“哈哈哈,那倒也是。友人坐下,随手翻看他在桌上写的书籍, 如今名医榜正好轮到了大宋,也不知道咱们大宋能有几位名医上榜?

钱乙专心在炮制药材,倒也没理他。

直到友人将桌上的书籍拿起来,略带些惊讶的问钱乙: “你这段时间原来竟是在著书?”

钱乙看了看他手中未完成的书稿,腼腆的道, 怎么敢说是著书,只是之前一些出诊的心得,怕忘记,就用‘诊籍’的方式记下来,后续每每回顾,颇有一些新的心得,所以就记下了。

友人看他的书稿,赞叹道: “世间大夫都觉得医治小孩麻烦,倒是你,还就喜欢给小孩子看病。

这里面记载的小儿病例尤其多,他刚刚看得都入迷了。

钱乙一笑: 不然怎么办呢?小孩子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本来言语表达就困难,若是没有人耐下性子来研究小孩子的病症,那他们的境遇就更可怜了。

他是赞同唐朝“药王”孙思邈的话的,妇科和儿科就应该作为单独的科目独立出来,专门研究。友人调笑:“若你能在此途上研究精进,说不定也能上这十大名医榜呢。”钱乙哈哈大笑起来:那到时候就多谢兄台吉言。

好说好说。友人也大笑起来。

两人根本也没将这些玩笑之语放在心上。

钱乙道: “比起古代名医榜,我倒是更希望看到更多后世的所谓‘现代医学’。”

比如那神奇的手术,还有附于各种物体身上的“病毒” “病菌”,各种在瓶瓶罐罐中生成的药物……钱乙觉得现在的很多不治之症在后世肯定已经被轻松解决,所以后世之人才会人人长寿。

友人也感慨: “我也想看到更多后世医学景象,虽然现在暂时无法达到后世之水准,无异于望梅止渴,但看了之后总是心潮澎湃不已。

比如后世的人怎么看病?医馆是不是遍地都是?后世的医馆是什么模样?后世的医生是如何培养的……

钱乙叹道: “若是可以看到这些就好了。”

友人叹道: “若是能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就好了。”两人相视而笑,摇摇头,将这不切实际的幻想抛到了脑后。

南宋。

宋慈从件作房里出来,走到旁边的水缸处,随身仆人早已经舀了水给他洗手。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

旁边的县尉迎了上来: 提点大人,可是有什么新发现?

这位宋提点在断案一事上可谓是赫赫有名,据说经他检查过的尸体,从来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当然,这检查尸体的过程也比较吓人,所以刚才他是没敢进去的。

不是自杀,是他杀。蓄着短须的宋慈淡淡道,将自己在检查尸体时的疑点——告知了县尉。县尉和知县幕僚在一旁连忙记笔记。

虽然是他杀这个结论让他们接下来肯定有一阵子好忙,但是有宋提点的这些发现,想必捉拿凶手并不是很难。

辞谢过知县的宴请,宋慈带着老仆回到了家中。

休息一两日之后,又要赶去隆兴府等地,巡查那边的刑狱。

正好遇到之前一起中进士的同科好友宴请,宋慈原本有些犹豫,但还是去赴了约。哎哟,这不是我们宋提点宋大人吗?“宋大人今日不去断案,怎么有空来?”

还有人隐晦的打量他一眼,然后默默的往里缩了缩,脸上虽然没有带出嫌恶之色,但肢体动作说明了一切。

宋慈一笑置之,并不以为意。

他知道这些同科都觉得自己身为进士,不好好当个清贵的文臣,竟然跑去断案,往轻了说是有辱斯文,往重了说是有辱斯文——现在虽然也流行“不为良臣,则为良医”,在仕途上不得意就跑去研究医术,但是像他这样成日和尸体打交道的还是少见的。

待到饭后,与他相熟的同窗凑过来喝酒:“你呀你,明明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怎么现在反倒和仵作开始抢活了。以后验尸这样的事情,就让下面的人去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