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姜佩兮晚间才和周朔说起徐盼儿。

在她表示要从姜氏里挑合适的年轻郎君后, 周朔觉得周氏子弟也可以放入备选之中。

周朔帮她散发髻。

姜佩兮看着铜镜里垂眸的丈夫,“我以为你会不赞成。”

“不赞成什么?”镜子里的丈夫与她目光对视。

“不赞成让盼儿嫁进世家,以她的出身进入世家, 往后日子恐怕会艰难。”

“挑些和世家关系不紧密的子弟就好。”

“比如呢?”姜佩兮问。

“挑远支。选那些血亲不多,但是和族里还关系不错的。要紧的还是品行、德行不错, 待人谦和的,日后相处起来也不至于太糟。”

姜佩兮越听越好笑, 她转头看向丈夫, “你是在说你自己吗?”

周朔愣了愣, 被妻子这么一说他才反应过来, 便十分不好意思。

于是他撇过脸,故作正经:“不是,没有。佩兮想多了。”

“德行品行,待人谦和。除了你,我再想不到别人。这也怪不了我,毕竟我又没怎么见过你们周氏的子弟。”

“等我叫他们过来, 佩兮可以一个个看。”

周朔回答得极为认真。

他这副正经样子都让姜佩兮开始怀疑, 周朔难道一点不觉得他的德行已少有人及了吗?

尽心给她展示周氏子弟的周朔,翌日傍晚就从大名册里筛出了不少适宜的郎君。

姜佩兮翻看周朔弄成的小册子, “我先前和盼儿说,让她从姜氏里挑人来着。”

周朔问她:“佩兮了解姜氏子弟吗?”

姜佩兮沉默, 她当然不了解。

见妻子神色沉凝, 周朔便向妻子展开推荐:“周氏这些边缘子弟我还算了解。他们或父母早亡, 或因父母和离后无人管照,平日生活都算清贫。因此眼界不会很高, 没有非得娶世家女的想法。”

“而他们与族里关系尚可,一来是他们善于交际, 二来也是他们顾及族规,想来日后就算有变故,也不会做什么出阁的事。”

周朔一条条给出选择那些子弟的理由:“徐姑娘从这些人里挑,假若能成姻缘,或许日子有些平淡无趣,但也不会大起大落,受到磋磨。”

直到此刻,姜佩兮从被嫁者转为挑选者,身份的转变让她能够以另一重视角去看待她和周朔的婚姻。

如果一定要婚嫁,且是盲婚哑嫁。

斟酌考虑的第一要点不是身份,而该是人品德行。

姜佩兮回首前世,不论她与周朔是在和睦时期,还是后来撕破脸的阶段。

周朔始终礼重她,从未给过她难堪。

“何况他们的婚事由我们做媒,周氏子弟就算日后对徐姑娘不满,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能耐。”

他声色平和,却已是站在上位者的视角来审视一段婚姻最差的可能性。

给她和周朔保媒的是吴中的陈主君。

吴中陈氏,八姓之一。除了周朔这个新郎身份尴尬,建兴摆出的一应礼制全是聘主妇的规格。

最终姜佩兮幽幽看向周朔,“你考虑得很周全,也很会挑。等会就让盼儿看画册挑,她看上的再叫你们周氏子弟过来。”

周朔应下。

“盼儿家中不富裕,挑的夫婿也不会宽裕,咱们贴补点?”姜佩兮问。

“徐姑娘的身份不适合与周氏亲眷打交道,于她而言,留在治寿会比较好。”

周朔看向妻子,说出自己的打算,“治寿是茺禾郡的下辖县,归属王氏。我想和王郡公商量下,用周氏一个稍大些的县换治寿。等他们成婚后,就把治寿交给徐姑娘管理。这样她既可以留在家里,也不用和周氏亲眷一起生活。”

他这是要用治寿做聘礼?

姜佩兮抬眼看向周朔,满是震惊:“你们周氏下聘都这么豪气?”

“不是下聘。治寿的管理者就是徐姑娘,算嫁妆。至于后面她是否让夫婿帮忙,就由她自己斟酌了。”周朔更正妻子理解上的偏差。

“盼儿哪会管理?肯定需要她的丈夫帮忙,最后治寿还是落在你们周氏手里,你绕这一大圈做什么?”

“这样安排,往后若徐姑娘与夫婿不睦,或者要和离,她可以把夫婿赶出去。”

姜佩兮语结半晌:“你对你自己族里挺狠心啊。”

“算不上狠心。周氏子弟被赶出去,还能回族里,总不会无处可去,族里也不会饿死他。徐姑娘没有宗族做依仗,处于弱势境地,我们自然该为她多打算些。”

他说得很在理,考虑得也很周详。姜佩兮想。

但她觉得将事情实施的难度很大,“你说换县就换县?建兴那边会同意吗?而且这样换,你们周氏的税收岂不是少了?”

“不难,我写信跟主君说声就行。”

周朔神态从容,“我之前在宁安办事,让建兴以后多了些税收,可以抵清少收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