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3/4页)
温斯行带着几百人去报仇,怎么可能杀得了霍止舟。
哪怕她如今再恨霍止舟,也能明白他不会伤害温家人。
温夏僵硬地起身,系上厚厚狐裘,踱步来到温立璋从前居住的院子。
她在温立璋的书房坐了许久,爱怜地摸着被夜以继日的案牍操劳磨得光华柔亮的桌面,脸颊轻轻贴在冰凉的桌面上。
...
翌日。
许映如见温夏终于醒来,流下高兴的眼泪。
温夏坐在床上拥着母亲:“我以后哪也不去了。”
许映如轻抚她乌发:“我的女儿受苦了。”
温夏藏起眼泪,不愿再沉溺于那些痛苦的过往中。
斩断了和从前的一切,她可以任凭自己去过往后的生活。
她抬起头问:“三哥哥在战场可有回信?”
“都有平安信送来,你放心吧。”
“与乌卢的战事如何了,乌卢怎有实力攻我大盛?”
许映如道:“你大哥在书信中说乌卢是有备而来,自先帝在世时就已经筹谋着这一天。”
许映如踌躇片刻,本不愿让刚刚病愈的温夏再知晓这些沉重的国事。但温夏杏眼中除了往昔少女的清柔,已多了一份坚韧。
许映如唤容姑拿出温斯立这些时日寄来的信。
温夏一封封阅着。
原来短短的二十天里,乌卢已攻下郯城,南上进军,似有神助般,每场仗都打得大盛节节败退,让往昔战无不胜的温家军挫了满脸灰。
戚延都在军营,很是震怒,说不仅郯城有鬼,恐怕南邦与京都中皆有内鬼。他彻查南关几座城邦,命温斯立彻查朝中。
太后凤体违和,上次那场风寒未能痊愈,太医说肝肺失衡,必须安养,但她每一日都忙于政务,根本不能好好养着。
温夏读着一封封信,担心战场,担心太后,担心三哥哥。
许映如道:“你大哥担心北地不安全,要接我与初儿入京,我本不愿回京都。我就听夏夏的,夏夏要回,我便回去,总不能让初儿一直见不着他爹爹。”
许映如目光温和慈爱。
温夏知晓她避着什么。
许映如从来都守着温立璋与太后之间的分寸感,从不会逾越,远远避在北地。母亲是不愿回京都的。
温夏道:“既然娘也是如我这般想的,那我们就留在北地,二哥哥如今自南屿海调回北地,家中也是一桩喜事。”
“可我知夏夏思念太后。她毕竟带大了你,你若想回去,娘都听你的。”
温夏道:“我已不是皇后了,我不回再回去。大哥知我心意,也身为左相,会为太后分忧,宫中的人也会伺候好太后。”
许映如不再说什么。
可她们都知道温夏是记挂着太后的。
张太后待她如亲生女儿,她又怎会不担心呢。
温夏第二天便去了寺中诵经。
主持与温立璋是熟人,知她身份,辟出一间殿让她抄经。
温夏想做些事,抄经为太后祈福。
连续两日,她都会来此抄经到酉时。
今日总算听到些好消息。
二哥哥打算回来了。
他并未在信中提及与霍止舟如何解决的,只说“已归勿念”。
至少这证明霍止舟没有伤二哥哥,他仍平安。
温斯立的家书中提到戚延查出宣州郡守叛国,搜出他与乌卢勾结的证据,总算破获了些线索。
太后凤体日日养着,病情可控。
温夏抄写完手边经文,弯起红唇停下笔,起身走动久坐的双腿。
香砂见她娇靥凝笑,终于不似往日揽愁,也才开心道:“院子里开了腊梅,小姐出去吹吹风,闻闻花气。”
温夏漫步腊梅树下,白皙脸颊微仰,被午后暖暖的日光照着,心情终于松快些许。
她想道:“白蔻与著文如今都如何了?”
她这也是喃喃自语,香砂哪里知道,也很记挂白蔻,想得湿了眼眶。
温夏道:“我想去一封信给太后,请她赐白蔻与著文回北地,可我都没有回去看她,走时也瞒着她,她会不会生我的气啊?”
“小姐,太后待您比谁都亲厚,若见到您的信她应该只会高兴吧。”
温夏望着这馥雅的腊梅,心间想通,终于回屋中提笔写信。
她不能因为戚延就与太后生分了,她们之间如同母女的亲情比戚延更重要。
太后明明一向很是健康,胃疾这么多年也只犯过三五次,很多回还都是因为戚延气的。她的凤体不至于因为一场风寒就折腾成如今这般亏虚,更多的应该是那解不开的心结。
太后在意她,愧对她。
也许也像她怕太后生她的气般,怕温夏生她这个长辈的气。
温夏想得通透,提笔写出很多真情实意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