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向前看(第2/3页)

自家儿子被名满魏博、沧景的种夫子看中,那可是大造化。因此,虽然儿子年岁还小,吕兖还是狠下了心,让家中仆人护送,把儿子送往柳城,拜入种觐仙门下。

今日便要启程了。

耶律全忠一大早就起来了,在田间修葺沟渠。

活很多、很累,干到日上三竿,他便坐在田埂上休息。

村中来了七八户夏州移民。他们也不见外,直唤耶律全忠为“小契丹”,与他开着玩笑,有时候也会借农具给他,教他新的农业耕作方法。

“小郎君家里有这么多牲畜,事情就简单了。”一位黑脸大汉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一亩地可以养十余只羊。你要是嫌累呢,种了牧草后,直接把羊赶进去放养,养个十只以上不成问题。如果勤快点,割草喂养,那兴许可养十五只。别小看这五只的差距,五年、十年下来,你比别人多挣多少?你将来还要娶媳妇,这时就该勤快点。”

耶律全忠默默听着。

黑脸大汉名叫岳三郎,一副汉人打扮,也说着汉话,但那硕大的耳环说明了一切:这个以汉人自居的家伙,其实就是个党项子。

岳三郎讲起农事头头是道,很多是耶律全忠闻所未闻的,听得他将信将疑。再看看岳三郎右手虎口、手掌以及左右食指、中指上厚厚的老茧,说他不是玩弓多年的武夫,怕是都没人相信。

这种人和你讲如何种田养牲畜,靠谱吗?

“怎么?小郎君不信?”岳三郎说了半天,见人家没动静,黑脸上腾起一股怒气,道:“这是圣人遇仙,得传授仙法,然后教给大伙的。我在家中帮父兄干了多年活,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夏州苦寒之地,原本才能打多少粮肉?根本不够吃的。现在呢?混个肚饱不成问题。若非老父亡故后,我被兄嫂赶了出来,都不愿离开夏州的。”

耶律全忠一窒,他怕这黑脸大汉打他。

依他在契丹八部多年的挣扎求存经历来看,这厮绝对杀过人,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但对今上却敬畏有加,直呼神人。

“小契丹不信,我信。”涂二凑了过来,笑道。

岳三郎看了一眼涂二,蒲扇般的大手使劲拍了拍,以示赞赏。

涂二是个靺鞨人。从涿州山里迁出来的,据闻是前唐初年靺鞨突地稽部族人。

当年刘黑闼在河北起事,勇不可当。太宗李世民率军征讨,一时难以取胜。于是派人联络前隋年间内迁的粟末靺鞨突地稽八部,令其从幽州南下至定州,袭扰刘黑闼粮道,立下大功。

酋豪被赐姓李,得封国公。二代李谨行在幽州“僮仆数千”,声势已经十分巨大了。

大夏进取幽州,靺鞨后裔有的降顺,有的被剿灭,有的被强迁至湖北道。安置在邓村的靺鞨人也有五六家,大部分人连个大名都没有。编户齐民之时,不许以“突地稽”为姓,令取汉名。

清查户口的官员嫌麻烦,统一录以屠、涂二姓,然后问个家中排行,写上去就交差完事了——涂二就是这么来的。

“好!”岳三郎大喜,道:“以后我怎么种麦子、种牧草、养牲畜,你跟着做就是了,保管吃不了亏。将来若见得利处,请我吃碗酒便是。”

“一定,一定。”涂二忙不迭地答道。

他信岳三郎,没有别的原因,这厮能打。能打的人,一定是有本事的,信他的没错。

“其实岳三郎说得倒也没错。”吕兖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

只见他下了马,踩着田埂下到地头,左右看了看,道:“成片的好地啊。朝廷想尽办法,让大伙的地都连成一片,便是为了推一些新的东西。我在府城见到了不少关西农学的学生,马上就会下到各县,开办农学,督促生产。今岁打营州、山后,掠了不少牲畜,估计慢慢都会发下来。岳三郎,你既熟稔三茬轮作制,当教一教大伙,可不要敝帚自珍。”

“官人这是什么话?”岳三郎笑道:“邓村便是我家,自然要相互帮衬。将来上了阵,还得一起搏命呢,都自己人。”

“过些时日,村中还会安置五户营州契丹百姓,勿要欺辱他们。”吕兖又道。

耶律全忠心中一震,忙问道:“营州契丹?”

吕兖看了他一眼,道:“没错。朝廷有诏,悉迁营州及山后契丹俘民入临渝关内,卢龙十州、沧景三州都有安置,甚至连湖北道的郢、复、安三州都在安置范围之内,总计万余户吧。”

“这样一来,营州岂不是没契丹了?”耶律全忠问道。

“不会再有了。”吕兖点头道:“营州是大夏正州。朝廷有旨,令发曹、宋、滑、汴四州少地贫民至营州落籍。前唐时营州除了军镇外,就只有柳城一县,大夏新置五县,自然需要填充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