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2章 私心,无所不在(第4/6页)

一件皮夹克,商场里卖1000美元以上,就算要给商场留下一半的利润空间,售价也在500美元上下,十月公司提5%,即25美元,就算十月公司良心黑到底,运营成本算75美元总该够了,还剩下400多美元,就算卖进商场的皮夹克品质要求得高点,60美元左右的成本也足够了,里外里这么一算,利润有300多美元/件。

不少商户心动了,在之前,商户们主要担心的就是“成本由供应商分摊”这一条,开发渠道要花费多少还不是由十月公司说了算,鬼知道十月公司会交出一份怎样的账。

现在不同了,既然渠道已经打通,多少成本也该有谱了,只要去听听十月公司算的账,就可以衡量出值不值得上车。

在俄罗斯,要判断一个品牌是不是奢侈品,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看它有没有摆在中央百货商场(TSUM)里销售就知道了。

有别于比较平民化的古姆商场,中央百货商场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出售奢侈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商场里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时尚品牌专卖店。

有人说,一个人的阶级层次可以通过他所在的圈子来进行判断,能混在百亿富豪扎堆的群落里,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对于一个品牌而言,道理是相通的,当品牌陈列在一家专门出售奢侈品的商场里,消费者会自然而然的也把这个品牌当成奢侈品。

证券私有化的改革方案中,有一个私有化的细致方案——对一部分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卢布,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对固定资产在100万卢布以上、5000万卢布一下,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中型企业集团,实施股份与拍卖并行的办法。

股份制,不管是哪一种语言,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单词,但是股份制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成的,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而在各种问题中最主要的两个:股票的分配、股份制后企业的经营权归属。

在证券私有化中,为了保证既能够照顾到企业原有职工的利益,且又能够很好的重组企业领导层,在对这些企业实行股份制的过程中,改革监督小组可以将整个企业的股份区分为两种,即有经营决策权的股份与没有经营决策权只有分红权的股份。

这两类股份将按照企业的职工人数合理分配,从而最大限度的照顾公平合理,与此同时,这两种股票都可以转让或出售,也就是说,现有的企业职工可以将自己分到的两种股票出售变现。

另外,对于不愿意出售手中股份的企业职工,他们也可以加入特定的企业管理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将会替他们管理其手中的股票,行使对企业的经营权。

这样,企业的职工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基金会的股东,他们能够通过基金会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进而获得分红。

怎么说呢,这样的改革方案,乍一看似乎非常公平,任何一个接受股份化改革的企业下属职工都能从中得到好处,等于在国家的支持下,将整个企业很平均、很公道的进行瓜分。

而通过一个与“工会”一般无二的企业管理基金会,每个职工都有机会成为自己企业的主人翁、物质股东(区别于精神股东),他们都有机会拿到自己企业的管理权,并真正的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利。

实际上呢?

一个坏主意,初看之下,会很像一个好主意。

一个好政策,只要掺入一点点私心,立即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漏洞,钻的人多了,小漏洞变成大漏洞,好政策也变成了坏政策。

私心,你看不见它,但它无所不在。

无须情策委的金融专家分析,南易只是在红场站了半个小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回去之后,高望重就察觉出他的不对,把过脉后,蹙眉扔下一段话:“邪气入体,腹内私心作祟,用八个包青天熬成一碗海瑞,先喝七七四十九年试试。”

喝着高望重开的药引“虎胆炖熊腰”,南易趴在漏洞口子上,闭上右眼,左眼使劲往里瞅,他看见两类股票都可以自由出让、转卖,而面对如今卢布疯狂贬值,俄罗斯大量企业经营不善的局面,绝不可能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那些对企业的未来没信心的人,把他们手里的股票卖掉才是最好的选择。

市面上大量被抛售的股票,能成为买家的绝不可能是企业的普通职工,一个个穷逼,买个毛股票,就算砸锅卖铁、拉帮结伙凑点钱使劲买,也不足以买到可以影响企业所有权的大额股票。

自己没钱,可以上银行贷款?

银行嘛,和古早的当铺没多大区别,破衣烂衫在那儿可当不出钱来,职工想要大量持股就别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