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2/2页)

楚承昭撩了袍子在殿内跪下,永平帝闭着眼无奈地叹息。

祖孙两个沉默了许久,永平帝到底还是没有应承下来,只让楚承昭先回去,说自己还要再做定夺。

楚承昭从养心殿离开了,虽然没有得到永平帝的准话,但他已经下了决心,非去南诏一趟不可,也有信心可以说服永平帝。

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家里宋瑶和两个孩子了。他要离开京城一段时间,自然是不放心把宋瑶和孩子们留在宫外的,便想着这几日得空,赶紧先陪着他们搬进宫里,等他们习惯了宫里的生活,他也是时候启程了。所以到了坤宁宫之后,他没有急着带宋瑶和孩子们归家,而是把宋瑶带到了刚修缮完毕的东宫。

因为去南诏的事情还没决定,楚承昭本是没想这么早就和宋瑶说的。但是他言语间还是流露出了对宋瑶和孩子们的不放心,加上平时看着迷迷糊糊的宋瑶这天也格外警醒,居然一下子就分辨了出来。

听楚承昭说完今日前朝关于南诏的事,宋瑶咧了咧嘴苦笑了起来,这一瞬间她连嘴里都是苦的。

她多希望是她想多了呢。

明明在她穿过来之后,原书的剧情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楚承昭也比原书更稳当、更提前地坐上了储君的位置。所以她一直以来的担忧渐渐地被抛到了脑后,想着既然前头发生了改变,那么后头那些凶险应该也就可以大步跨过了。

可谁成想,绕来绕去,楚承昭在没有被威逼的情况下,居然自发性地主动想去平定南诏……就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般。

楚承昭看她一脸凝重,就用手抹平了她眉间的‘川’字。

“我这一时半刻也不会去的,且有段日子呢。而且皇祖父态度也算强硬,不一定会应允的。八字还没一撇,你现在怎么就愁上了?再说我要是真去了,你也不用担心什么,皇祖父那里肯定是给我配着精兵良将,我又不用亲自上阵杀敌,只在后方出谋划策就好。到时候打赢了,我就能混一份军功。打输了,我至多回来到皇祖父那里负荆请罪,挨一顿申斥……”

他说的轻巧,但宋瑶这看过原书剧情的人却做不到那么乐观。

所以她只能拉着他的手,半是撒娇半是哀求地道:“殿下,即便是我也知道南诏凶险无比。您要挣功劳,要天下心悦诚服,咱们来日方长,从长计议不行吗?”

“好,咱们从长计议,你不着急啊。”除尘照看她眼角都滴出眼泪来了,便用指腹替她拭了拭眼角,语气柔地能滴出水来,“不哭啊,我今天也就是这么随便一提议。万事还没定下来呢,你可不许先哭起来。”

他越是这么说,宋瑶的心就悬地越高。他答应地太过轻巧了,就像安安无理取闹的时候,他也是这种口吻予取予求地哄着。但宋瑶不是安安,他能感觉到她的担忧并不能成为他前进的障碍……

这个时候的宋瑶无比痛恨起自己的无用来。

一直以来她都是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楚承昭也把她捧在手心里,像照顾孩子似的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在真正遇到大事的时候,楚承昭并不会同她商量,只会在自己决定好后,为她安排好一些,铺平后路……

如果她厉害一些,聪明一些,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成为可以和他匹敌的对象,然后让他听从自己的意见呢?

想到这里,宋瑶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赵颐宁。

原书里的赵颐宁一直帮着楚承昭出谋划策,为他的大业出了很大的力气,许多事情楚承昭是和她有商有量的。

现在的赵颐宁是楚承昭的幕僚,虽然因为楚承昭这辈子没有遇到那么多波折,赵颐宁的用处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彰显。但那并不影响他知道赵颐宁的聪明和厉害。

如果是赵颐宁来劝,会不会结果就不一样了呢?

宋瑶决定找她帮忙试一试,若是实在不成,她就破釜沉舟,和楚承昭交代自己穿书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