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秋后算账(第2/4页)

朱棣眼中透出愤恨,道:“姚师傅就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才赶来此。就是想要避免这些人,继续害死无数百姓啊。锦衣卫……要严查到底,一个都不得放过。”

张安世道:“遵旨。”

张安世现在可也憋着一肚子气呢。

不得不说,姚广孝最后的话,让他心里有了几分感悟。张安世两世为人,一直寄望于用上一世的道德,当做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处事观。

所以他晕血,他有时不愿将事做绝,对于祸及家人的事,往往表现得慎重。

可现在方才知道,后世的人,人就如原子一般,是一个个的个体,至多也不过是一个小家庭。

而这个时代,人却是以家族的形式生存,自己稍有软弱,或是犹豫,便不知多少人,要被人害死。

张安世领命,再不耽搁,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始布置。

很快,大量的谋逆和欺君案开始浮出水面。

整个宁国府,几乎不存在没有藏匿人口和田地的状况。

宁国府的黄册里,所记录下来的所谓的耕地,实际上,不及藏匿的三成。

也就是说,七成都被人藏了起来。

而去岁,也不过是五成而已。

一年之内,直接恶化至此,是谁都难以想象的。

张安世也很干脆,直接给定下一条红线,藏匿田地百亩以上者,直接抄没家产,千亩者,就可能要考虑到杀头的问题了,若是超过了三千亩,主人杀头,其余亲族统统流放。

至于百亩以下,便按藏匿的耕地数目,以太祖高皇帝开始算起,补足这数十年来百亩土地的税赋,少了一粒米,便立即抄家流放。

锦衣卫已开始出没在各乡,太平府抽调来的官吏,对清丈土地也是得心应手。

每日,府衙这里,便有大量的人拘押,而后从太平府来的推官,直接判决。

城外每日被杀者,便有百余人。

府的大牢,也是人满为患,不得已,张安世直接将抄没的七八处宅子,充作临时的监狱。

一时之间,这宁国府哀嚎遍野。

而那原本在府衙里,那自称自己叫夏昌,且是良善小民的夏昌,又重新归案。

他狼狈地跪在地上,此时府衙之外,早已吸引了不少人。

许多百姓纷纷来此,议论纷纷,因为……这夏昌,乃是本地有名有姓的人家,他的家族,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

数十代的富贵,在这宁国府,可谓人尽皆知。

就这么一个人,如今……早就已是斯文扫地。

而之所以此案张安世要亲自来审,是因为数目……实在太大了。

张安世抵达,众人肃然。

市井里,已有人将张安世比作是活阎王了。

张安世倒也不在乎这些。

人一到,那跪着的夏昌便立即哀嚎:“冤枉,冤枉……”

张安世看也不看他一眼,直接拿起了案牍上清丈土地的簿子一看,而后狠狠的摔到了夏昌的面前,气愤地冷然道:“冤枉?六万七千四百多亩的土地,你们夏家,隐藏了多少年?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你们还会做戏,从隐藏的地里,拿出几千亩来,登记在黄册,建文之后,你们倒是厉害,装都不装了?”

夏昌道:“这些事,草民从不过问,都是主事打理。”

张安世忍不住大笑一声,笑里尽是嘲讽,道:“好一个主事打理。这样说来,倒是冤枉了你。你那主事倒是忠心,为了帮你藏匿税赋,冒着这样大的风险。不过你放心,你招认了那主事,也很好。来人,将那主事带进来。”

没多久,便有人被押了进来。

这主事早已面如土色,吓蒙了,到了张安世的跟前,只是不断地磕着头。

张安世道:“既然都是你这主事干的好事,那就再好不过了,看来……你的罪责比较轻,而这主事……不杀他全家,不足以平民愤了。”

主事一听,两眼发黑,几乎要昏厥过去。

可巨大的求生欲望,教他猛地强打精神,随即便是哀嚎:“这都是……夏太公的主意啊!他是主人,小的怎么敢做主?夏太公……他何止是藏匿田地,他……当初佃户逃亡的时候,他组织了七十多个庄客,沿途劫杀了三十多人。连妇孺都不肯放过。他还对人说,不肯安心事农,就是这样的下场,这叫以儆效尤。不只如此……他还抢佃客的妻女,他……他……”

夏昌大怒道:“你大胆,想要背主吗?”

似乎这夏昌的余威尚在,这主事顿时吓得不敢说话了。

张安世却笑了笑道:“不急,不急的。这种事,其实是不怕你们抵赖的。你夏家家大业大,这么多的庄客,想要核实,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夏昌,我可和你说好了,你今日说的话,都记录在案。可若是知道你所言,尽是胡扯,你要明白,锦衣卫办的乃是钦案,你是读书人,钦案是什么意思,想来你应该是清楚的。到时只要查到你所抵赖的罪,统统都有,那么就又是一条欺君罔上了。你年纪大了,也活不了几年,可你一家老小,只怕就要跟着你一并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