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大功臣(第2/4页)

“陛下。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无论是好坏,至少可教人心悦诚服。其实……臣也有一个私心。”

“私心?”

朱棣狐疑地看着杨荣。

杨荣微微笑道:“若是太平府……当真比之宁国府好,这就说明,我大明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子。毕竟,历朝历代……虽有治世,也有乱世,治乱循环,百姓能安生几日呢?臣的私心是……希望太平府能远胜宁国府。”

张安世站在一旁,起初是有些愤怒的,心里晓得杨荣这是拉偏架。

不过这个时候,他倒开始佩服起杨荣来了。

这厮很有水平啊,他这一番话,让张安世这些人,恨他不起来,反而觉得这家伙……好像是偏向自己这头了。

可对于蹇义这些人,却又好像觉得杨荣是自己人,他煞费苦心地说这些话,分明是想要拉蹇义一把,而且显然蹇义这些人,肯定是自信心爆棚的。

堂堂吏部尚书,治理区区一个小府,那还不是手到擒来?杨荣真是个好人,在陛下盛怒之下,还敢触犯陛下逆鳞,竭力保下蹇义。

那么对朱棣而言呢?

对朱棣来说,杨荣这番话,可谓是公允,他将整件事剥开来,把所有的利弊和他的疑问也都提出来,并且治理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新的政策,到底有没有隐患,还需观察,而且……又想出蹇义来治宁国府的方法,绝对算是一碗水端平,至少……这对朝廷社稷而言,不是坏事。

朱棣自然觉得杨荣此人,很稳妥,是个稳重且处处为社稷着想的人。

张安世先有佩服,而后又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吊毛……还真是左右逢源,这就是传说中的‘三杨’的本事吗?”

朱棣依旧还冷着脸,不过看杨荣的脸色,却并非是杀气腾腾了。

此时,他目光一转,看向张安世道:“张卿家怎么看?”

张安世道:“陛下,臣以为……亦无不可。”

张安世不反对,太平府到了现在,要的就是找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机会。

这种前所未有的国家大策,也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共识的,现在太平府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去证明自己。

朱棣颔首,看向蹇义,忍不住又冷起了脸来,道:“蹇义,你以为如何?”

蹇义道:“敢不从命。”

朱棣道:“那好,就罢黜蹇义的吏部尚书……”

“陛下。”杨荣这时道:“若是罢黜蹇公,而是以知府的身份,未免不公。毕竟威国公乃国公之身,加锦衣卫指挥使同知。”

朱棣挑了挑眉道:“吏部尚书……任知府?”

杨荣道:“既是太平府开了先河,那么……再开此先河,又有何不可?”

朱棣听到这里,却是扫视了众人一眼,随即就道:“看来,若不如此,是堵不住你们的口了。既如此,蹇义兼宁国府知府,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至宁国府治地宣城署理府务,至于吏部……就暂不劳他费心。”

蹇义老泪纵横,他虽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没想到,自己还有一次机会。

若是能活着,谁又真的愿意死呢?

而对他而言,区区一个宁国府,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无论如何,眼下也是劫后余生,甚至……给了他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叩首道:“臣多谢陛下。”

朱棣随即轻描淡写地道:“可蹇义犯下大错,也不可轻饶,来人,拿下他的家人……至诏狱……该什么罪,还是什么罪。蹇义……你若是治宁国府有成,倒还罢了。可若是一事无成……朕念你乃是老臣,当初侍奉太祖高皇帝,也有功劳,朕就饶你一命,可你的家人……”

后头的话,朱棣没有继续说下去。

蹇义已是面若死灰。

朱棣继而道:“所有涉及此的官吏,除了凌迟的郎中刘荣,其余人,也可至宁国府……他们不是都很有本事吗?那就让朕见识见识他们的本事吧,不过……依蹇义例,海捕他们的家人,一并拘押诏狱戴罪。”

“吾皇万岁。”

朱棣大手一挥:“杨卿谋国之言,乃朕肱骨,朕听闻杨卿年幼时家道中落,在京城居住不易,赐宅邸一座,赐银三千两,以供修葺宅邸。”

杨荣道:“臣谢陛下。”

胡广:“……”

此时的胡广,终于知道了自己和杨荣之间的差距了,心头也不禁想起了当初杨荣对他的评价。

有时候,朝廷确实需要一个老实人……而他就是那么个老实人,还是不要玩花样,因为没那个脑子。

他心里唏嘘一番,隐隐对杨荣颇有几分妒忌。

朱棣随即,当着众人的面,走到了高祥的面前,脸上的冷意似是一下子消退,和颜悦色地道:“高卿家,吏部要害你,朕的处置可还满意?若是不满意,大可以直言,只是眼下,朕治理天下,非要有高卿家人等这样的人不可,高卿家就不要再自称贱民了,也不要推辞,今日起,你任太平府少尹,还有府中其他人,也一并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