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千秋功业(第2/5页)

朱棣颔首:“这便是了。可反过来,这海禁之策,太祖高皇帝颁布下了旨意,下头的执行,却十分的严格,但有百姓下海亦或者私自造船者,无不是立即海捕,迅速拿问,每年这样的案子,摆在朕案头的,没有一百,那也有八十件,照理来说,下头州县执行的如此的严格,朕还以为……这海禁之策,如此贯彻执行下去,必不会有寸板下海。”

听到这里,张安世已经恍然大悟:“噢,臣明白啦,执行的如此严格,是因为……各州县……都十分重视海禁,对犯禁的百姓,无一不是严惩不贷。既然百姓们下不得海,那商船如何而来……陛下……会不会是……”

朱棣道:“你是不是想说,之所以下头的人,执行海禁严格,是因为……见不得别人下海,可自个儿……却在海上谋取暴利?”

张安世道:“这是陛下说的,不是臣说的。”

朱棣又气又恼:“你这狡猾的家伙。”

张安世道:“可终究这也只是判断而已,未必能当真。”

朱棣点头:“是啊,若真如此,那就太可怕了。为何这些事,这么多年来,无人报知?又或者是如邓健所言的话,这么大规模的船队,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还需有避风的港湾,更得雇佣大量的人手,这可是再许多人的眼皮子底下干的事,不是小偷小摸,也不是那些见不得光的买卖……朕还不信,不会有人报朕。”

张安世下意识地点头:“是啊,邓健所言的规模,是不可能没动静的。”

“除非……”朱棣道:“这州县上上下下,还有许多人,都被收买了。”

张安世笑了笑道:“不至于,不至于,这么多人呢,收买得完吗?陛下不可太悲观,臣回头问问邓健,是不是有虚夸之处。”

“嗯。”朱棣道:“南镇抚司,来查办。”

张安世道:“遵旨。”

朱棣又道:“那个邓健,倒是看着可怜。”

张安世就等着朱棣这话呢,立即道:“陛下,他何止可怜,而是居功至伟啊,有史以来,未曾有他这般。”

朱棣颔首:“他在世上,还有家人吗?”

“有个侄子……”

朱棣沉吟道:“给他侄儿赏个世袭千户,送去官校学堂读书,至于其他随船的,死者要抚恤,伤者要安置,朕总不教他们吃亏。”

这还不吃亏?

张安世听到世袭千户四字,已感觉到朱棣的小气劲发作了。

见张安世不言,朱棣奇怪道:“怎么不说话?”

张安世只好吐出四个字:“陛下圣明。”

朱棣骂道:“你娘的能不能爽快一点。”

张安世道:“爽快一点会杀头。”

朱棣忍着火气道:“朕不杀你头。”

张安世觉得还是不保障,于是道:“那也不能阉割,不能族灭,不能绞死,不能赐死,不能……”

见朱棣似要火山爆发。

张安世才老老实实地道:“陛下,这一次,邓健所带回来的,何止是一个创举,他带回来的,乃是无价之宝,有了这些宝贝,我大明子民,百年之内,再无饥馑了。”

朱棣听罢,便问:“是何物?”

“当然是粮食的种子。”张安世道:“臣打算好了,臣要在栖霞开辟一个农庄,要种出亩产千斤的粮来。”

朱棣听着,不禁大笑。

所谓千斤、万斤,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对于古人而言,更多的是表示虚实的意思。

比如……三十万大军,八十万大军,带甲百万,其实也是一个意思。

朱棣便揶揄道:“莫说千斤,便是五百斤,朕也赐你一个公爵,至于那邓健,至少也给一个世伯。”

张安世听罢,顿时乐了,立即毫不犹豫地道:“臣多谢陛下。”

朱棣:“……”

朱棣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忍不住道:“你真能种出千斤的粮?”

“不不不。”张安世立即道:“臣也只是随口说说,未必能当真,这个……还没谱呢。”

这是陛下自己说的,五百斤……现在他若是表现得越有把握,转过头,以陛下的性子,可能就要食言而肥了,说刚才只是开玩笑而已,给你新下一个小目标,亩产千斤吧。

当然……亩产千斤……张安世其实是没有把握的。

可五百斤,机会却很大。

再怎么样,那从美洲带来的番薯、玉米、土豆之类的玩意,总不可能连这产量都种不出吧。

朱棣见他如此说,倒还以为张安世为自己方才的夸口而后悔不迭。

倒是张安世趁机道:“陛下,赐给栖霞一点地吧,臣这边要搞一个农庄,只怕地要不够用了。”

朱棣对这个倒是大方,没有多想便道:“这个好说,给你几万亩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