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朕光明正大(第3/5页)

朱棣不禁眉飞色舞地道:“有趣,有趣!”

张安世接着道:“而且……臣敢断言,这官校学堂……会成为榜样,尤其是这子弟学堂的模式,也会推而广之。”

朱棣禁不住凝视着张安世道:“这又是为何?”

“因为亲军虽不如有功名的读书人,却也算是一桩肥差事,为了考功名,天下多少读书人废寝忘食?虽说亲军不如功名,可是……他门槛低啊,那些考功名的人士子,都是十年寒窗苦读,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一无所获,就吸引了如此多的莘莘学子。相比于功名,亲军学习的成本低,入学的机会大,入学之后,就有一个稳定的饭碗,而且有别于寻常其他各卫的兵丁,这亲军地位也是颇高,只怕到时,会有不少人,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弟考取呢。”

朱棣点头:“有道理。”

张安世边继续道:“现在有了子弟学堂这个榜样,我大明有的是人看到机会,到时,只怕围绕官校学堂,会有许多类似于子弟学堂的东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届时……只怕这栖霞学堂要林立了,毕竟官校学堂就在此,离得近,也方便复制官校所需的教学方式。”

朱棣道:“若如此,岂不是……栖霞要聚集许多英才?”

张安世嘿嘿一笑,心里却想,这只是表面上的。

他还埋了一条暗线,官校学堂,顾名思义,是培养锦衣卫亲军的地方。

既是缇骑,那么荒野求生,懂一些医术,解剖尸体,懂一些仵作的知识,这合理吧?

作为亲军,学一下财会,方便查一下逆贼赃官们的账簿,这也合理吧?

除此之外,个人还需要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熟悉火器、刀剑、骑术,这也很合理吧?

至于其他的杂学,毕竟缇骑要干的事,本来就很杂,什么炼金,什么工学,学习这些,显然也是理所当然。

张安世的打算是,打着官校学堂的名义,弄出一个全科的大学堂出来,让这些知识,在一群新的读书人之中进行普及。

可是……单靠你去推销这些东西,显然是无用的。

因为你想让人跟着你学,首先你得考虑到的是,他们能得到什么。

那些作文章的读书人,一辈子都放在作四书五经上,是因为四书五经有多吸引力吗?

亦或者是孔圣人他老人家,天生丽质,人见人爱?

错了,原因无他,因为……他真的能让你成为人上人,能让你做官。

接下来,张安世就是要强化这种吸引力,促使更多的人才,往官校学堂想要塑造的人才方向去发展。

那么……未来就得提升锦衣卫亲军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待,当然,主要还是那些官校学堂毕业的人优待,才是张安世要干的事。

这些人地位越高,生活越优渥,建功封侯的机会越大,他张安世还怕没人学这个?

到时,不但是亲军之中人才济济,天下还会出现许许多多考不中官校学堂,却又学了一身各种本领的人,有的人可能不得已从医,有的人可能不得不去做账房,也有的人……可能转行去做捕快,更有仵作、匠人、炼金之类的事,人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总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是千金买骨,也是阳谋,赌的就是这大明的的父母爹娘们和后世的父母爹娘们一样,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卷。

他们不喜欢自己卷,还喜欢带着一家子卷,不卷不是人,卷了才是人上人。

只是这些,张安世却是不能给朱棣说的。

朱棣听罢,打起精神,看着张安世,道:“若是许多人都有意愿,这锦衣卫每年招募的人毕竟有限……”

张安世立即道:“陛下,臣以为……锦衣卫亲军,只怕未来人数还要增加不少。”

说到这里,张安世压低声音:“臣以为,陛下未来施展宏图大志,只怕需要在四海之内,都布置耳目和缇骑。不说其他,就说安南,以及暹罗、倭国等地,难道不需有人刺探吗?还有瓦剌、鞑靼,有那西方的诸多汗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时候,这些人的作用,甚至可能比得上百万大军。”

朱棣眸光越发明亮起来,点了点头道:“朕明白张卿的意思了,不错,这鞑靼的余孽们,对我大明危害极大,区区鞑靼,都可如此,朕为何……却还放不开手脚呢,只怕当下这些锦衣卫……未必能用的上。”

张安世信心满满地道:“其实这个容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以制定出一个章程来,譬如设置关外和西洋等地的津贴,根据其危险程度和环境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俸禄。除此之外,还可设一条铁律,譬如……但想晋升总旗以上官爵者,都需有三年在大漠或者西洋的历练,银子给了,前程也给了,何况,虽说有危险,且也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必然会有人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