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死不足惜(第3/5页)

“当初,周朝将大量的宗亲分封天下各处,现今我大明,岂不也是如此?这关内,便是当初的关中,当今的域外天下,便是当初的九州之地,分派诸侯,给予他们兵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国主,总督一方,如此一来……对我大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朱棣皱眉道:“可这周朝,毕竟也亡了。”

张安世道:“周有天下八百年,历朝历代,谁可匹敌?”

顿了顿,张安世又道:“何况若天下诸侯,都是太祖高皇帝的子孙,尤其是将来,陛下的儿子、孙儿、曾孙,也将一个个分封出去,即便将来天下有变,当真出现了大乱,那么……八百年之后,得天下者,十之八九,怕还是太祖高皇帝或者陛下的子孙。”

朱棣为之动容。

其实这些话,张安世说给任何一个明朝的皇帝,只怕对方也觉得他是白痴。

唯独朱棣这个开创了下西洋,征伐安南,横扫漠北,开创过无数前人和后人都没有做到的皇帝,似乎对此有了几分兴趣。

朱棣犹豫地道:“朕总不能强迫他们往那蛮荒之地去吧。”

“这个容易,先立一个榜样。比如宁王殿下,归还宁王殿下所有的护卫,让他重掌兵权,带人出镇域外,让其他的藩王看看,与其在这苟且,不如出去自己打一片天下。”

朱棣睁大了眼睛,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你的意思是……”

张安世道:“得让大家看到甜头,到时,陛下不需开口,那些藩王怕也要起心动念了。太祖高皇帝的诸子们,没几个怂货。可若是拖延下去……”

这话在此打住,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拖延下去,这些人的子孙们,可能就真的要被养成猪了。

朱棣若有所思,口里道:“既是样板,怎么给他甜头?”

张安世侃侃而谈道:“和汉王一样,军政、民政,都交给他们,照旧还是商行的模式。以藩王总督一方,令他们开疆拓土,给予他们商行分红!不只如此,愿为他们效命的亲信和心腹,也都准他们带去,在大明的地界,他们是藩王,出了大明,他们就与朝鲜王、安南王无异。”

朱棣道:“朕又如何制住他们?”

“两手准备,一手是宗法,当然,宗法只是亲情血脉,虽说有用,却又没有用。这其二,便是商行,就如汉王一样,他们在域外,四面多是土人,可以依靠的,多是身边的护卫和迁徙而去的家眷。一方面,可将东宫宫女下嫁的事扩展到所有域外的武官。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土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火器和军械,必须得经过商行来供给,否则……土人乃他们十倍,如何制胜?这最后,则是船队……”

“船队?”朱棣凝视着张安世。

“宝船的船队,将来所过之处,带回的乃是天下各处的特产,带过去的,则都是各地的必需品,让他们对船队形成依赖,如此一来……他们但凡有野心,可他们的敌人……便从自己的宗亲兄弟,变成了无数当地的土人,这叫转移矛盾,矛盾转移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就紧密了。”

“说到底,就是他们留在大明,陛下就成了他们一展抱负的绊脚石。可一旦出海,陛下就成了他们开疆拓土的最大依仗了,若是没有陛下的支持,数万卫队和十数万眷属,那便是孤军,根本无法支持。”

朱棣听罢,眸光在无形中亮了几分,颔首道:“宁王……那就从宁王开始,若是拿汉王来,汉王乃朕的儿子,其他人未必信服。只是……就怕宁王不肯,朕总不能把他在南昌的王府拆了。”

张安世一笑道:“陛下放心,我去骗……臣去劝他。”

朱棣慎重地看着他道:“此事……关系甚大,不要出错。”

朱棣这个人,一旦起心动念,便很有魄力,那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张安世道:“那臣明日就去拜访他,正好多向他学习。”

“态度要恭敬一些。”朱棣不忘叮嘱道:“他现在肚子里还有怨气呢。”

“是。”

张安世心情很是愉快,若是如此,那么宗亲的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于张安世而言,一旦开了这个头,那么下西洋的国策,只怕后世就再没有人敢反对了,毕竟后世的皇帝,谁敢管杀不管埋?把自己的宗亲们都丢在了千里之外,然后……片板不得下海。

自己的亲外甥,将来的基业,又可壮大几分了。

除此之外,还有商行……这商行怕也要迎来蓬勃发展了。

当然,那些藩王可都鸡贼得很,没有这么容易上当受骗的,毕竟谁不想享清福?

所以……得使一些手段才成。

……

“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