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终局

天下割裂在即, 最有实力的荆州也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士兵奋起,襄阳城破,长安的关陇世族们没有迎来与自己合谋的军队, 连荆州军内蠢蠢欲动的势力也发现陈霆一家早已随钟云岫与公主一道北上,从武关回到长安。

那些无处安放的欲望与无处宣泄的愤怒, 最终也因一个人的死亡而终结。钟长悦自揽下此次军务所有的失误, 揽下了私自释放亲人的罪名,拒绝一探望,身怀恶疾, 死在了这个冬天。

有人说成王败寇,成王败寇, 都是先有成有败,才有王有寇。车骑将军虽不至于言败, 亦不至于言寇,但在许多人眼里, 这种追求低品质的正义绝非是对个人理想的最好执行。他不过是一个被吓怕了的懦夫。

只有在陕北寒冷的关中、陇西高原的土窑、益州的竹屋里、南阳的草庐中,农户们为火而坐, 谈论着南方攻克襄阳的胜利, 谈论着将士们的忠义,也感慨着即将到来的数年承平时光。

而洛阳的野心家们仍要再鏖战一段时日。天下在乎正统,也在乎谁执正统, 这是权力牌桌上仅存几家之间的角逐游戏。

洛阳的兵祸虽然仅控制在宫城之内,但彼此咬合的力度已接近崩溃。数次政变的暗流游动,早已给这些禁军宿卫带来无所适从之感。繁荣与安定如此脆弱, 只需一声低哀的鼓角, 去岁那场在长安的血腥清洗,就会重新占据所有人的记忆。

时流们各自聚在一起, 一起商讨如何促进濮阳王与皇后和谈,相忍为国,进而度过此次劫难。但随着听说王俭屯兵自重,固守于公主身畔后,那种相忍为国的想法便开始动摇,甚至这些人走过陈留王氏身边时,都不禁露出深深的鄙夷。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人也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但是政变带来的恐惧并未消除,紧接着这些人便开始向徐宁打探长安的卢霑是否能够如期而至。然而徐宁还未支撑片刻,来自华林园的另一道诏书则令所有人都不能够淡然。

卢霑礼法自居,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殉国而死,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

如此荣封,不禁让人联想起前朝卞壸忠贞公。其人与王导、诸葛恢等同为青徐侨门,却立朝刚正,孤忠正气,节义忠孝,萃于一门。

类比的对象一旦找到,政治的味道也便可敏锐嗅出。不乏有人将徐宁与卢霑做对比,徐宁为人简直脏污不堪。再加上今上曾于江州作忠义诏昭告天下,行文中不乏痛斥琅琊王氏等门阀。因此,当这些时流看向同困于西省的陈留王氏众人时,也更加愤慨。

渐渐地,众人开始达成一种默契,一个口号喧嚣尘上,那就是严惩此时的罪魁祸首徐宁。陈留王氏虽然不堪,但站在公主身边也算站住了大义,而他们只有将徐宁这个首恶交出去,才能换取与皇帝皇后谈话的机会。

这种充满戾气的言论很快蔓延至禁军中,然而不等这些世家大族动手,宿卫便奋起反抗,将徐宁捆缚起来,严加看管,甚至拒绝那些世族时流前来探望。这些看似不聪明的兵卒好歹也经历了两次宫变,他们比世族更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也更明白当徐宁落入世族手里的时候,他们这些底层人又将遭遇什么。

谁曾为害群之马?谁甘为替罪之羊?世族们虚伪的自省贯穿数代,那些对内的整肃、背叛与内斗,相互揭露,戕害成风,让这些底层人也意识到,如果可以不被世族踩在脚下,那些世族便与自己别无二致。

如果说之前和徐宁、王俭等人在政治上的水磨工夫还能让这些世族承受,那么这些宿卫的要求便让他们太过为难了,那就是要求这些人负荆请罪,送濮阳王入华林园内听候处分。

须知,请濮阳王入宫并张声扩势的都是这些兖州世族,他们的生死荣辱已经与濮阳王联系在一起。一旦濮阳王要接受处分,那么他们就会随时被政敌打成乱臣贼子。对方不愿意交出徐宁,世族们同样也不愿意失去生机,因此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最终,为防止宫内再次出现大规模的宿卫暴动,魏钰庭等人在双方的推举下,暂时掌握了对徐宁的监视权。

魏钰庭虽得徐宁的监视之权,但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好生安置,生怕其妄自寻死。要知道徐宁一人的生死是小,但对于寒门这个群体是否能够拢住,是否还能光明正大的站在执政台前,则更为重要。而卢霑的儿子同样受害颇深,魏钰庭考虑再三,便让卢诞与宿卫一起值守在徐宁处,以适当洗清之前其帮助徐宁矫诏的罪恶。

眼下,徐宁被困在一个柴房内,四壁堆满了一捆捆稻草,以防止其撞壁身亡。他与一只装盛便溺的木桶一并用铁链拴在墙角,行动坐卧皆受限,可谓屈辱。现在的他披头散发,麻葛裹身,早已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其身上散发着阵阵腐臭,就连虱子在其间啮咬,他也恍作不觉,懒得抓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