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迷惑

门阀当政的时代, 皇室封禅绝非易事。山川大泽多已没入当地豪族家业,公有与似有的暧昧边界,很难彻底打破。

先帝时期便有时任地方官员示好皇帝, 请求封禅嵩山。但朝廷上仍是关陇世族当政,对于在关陇境内的嵩山有着难以明说的占有感。最终, 此事以新帝登基, 德业未彰之名,在廷议上罢议了此事。坦言之,乃是整个门阀对皇权的藐视, 也不愿意看到皇帝封禅以正天命。

除此之外,封禅之论也倡自于谶纬学, 此多出于大儒世家。东汉光武帝曾特定其为“内学”,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成业萧何, 败也萧何,东汉一脉的桓灵二帝在维护皇权的时候, 便一直被掌握谶纬的世家们碾着打。至今,谶纬学仍把持在几家大儒的手里。

封禅为大典礼, 而封禅文为大著作, 因此封禅文特出一门,文体也十分郑重。即便找卫、柳等世家名流,甚至于南方的顾、陆都不能为之。“颂德铭勋, 乃鸿笔耳”,这便是对封禅文的最高要求。如果元澈想要仰赖魏钰庭等人,根本就无法完成此事。

如今朝廷局势略有不同, 经过几次的清洗, 关陇世族的声势已不强劲。祭祀汾水这种礼仪并不算什么,规格较高的封禅山岳也可尽力为之。譬如司州境内, 皇帝如果强硬要求封禅嵩山,也不是不可以。然而此次却由镇东将军亲自直议封禅,又是泰山岱宗,不禁挑逗起整个皇室对于承接天命的炽热之心。

“自古封禅不易。”卢霑最先道,“吴家乃是兖州世族,泰山位于兖州泰山郡,有本土世族出面,许多事情便好办的多。”

魏钰庭却仍满腹忧虑:“陛下若想要此封禅,自然能成,但臣以为,也要考量吴家为何要作此举,封禅之后又会有什么后果?”

“吴家为何为此中书何故不明?”徐宁朗声插进话来,“吴氏小儿眼见伐楚难得分润,故而前来邀好。”

“若仅如此,那倒好说。”魏钰庭道,“只是封禅泰山与封禅嵩山倒有不同。所谓‘因高告高’,泰山最高,是以为人神相通最佳之所。因此历代帝王或因异姓登位,或因天下一统,皆封泰山,是以告天下太平功成,以此求神灵护佑,国泰民安。”

“陛下履及,将要伐楚,天下一统之功乃是可见。吴家诚诚相请,若陛下应允,来年伐楚则不可不有吴家,因此还望陛下三思。”

元澈本对吴淼有所愧疚,但无论是伐楚功勋也好,封禅殊荣也罢,作为帝王也难以等闲对待,因此思来想去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之法。

“正式封禅大礼倒不必急。”元澈笑着摇了摇头,“但可暂遣镇东将军东行,替朕巡视岱宗,且为通枋头、桓公渎,济水也需考察。”

皇帝是否要亲临泰山倒不重要,毕竟历朝历代帝王真正实地到泰山封禅,并留有铭功石刻的也不过三位,秦始皇、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元澈再糊涂,也知道自身功业不可能与此三人比肩。但退而求其次,却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陛下此计妙啊!”卢霑激动地望向御座,“吴家小儿既要求取名分,陛下便给他一个名分。届时吴玥离开洛阳,陛下东巡,强邀皇后西归,取消行台,阻力也会小上许多。且吴玥只是替陛下巡查而已,若时日久,伐楚征调一时半会也赶不上。即便来日南下参战,势位也难以与征发拜将同日而语。”

元澈也淡淡一笑:“既如此那便快去办吧。另外玄能法师虽是沙门,但此次朕要以安车之礼将其征辟入朝。徐宁,这件事便由你和汝南王交涉,不得有疏漏。”

长安方面的反馈如此迅速,陆昭也颇为惊讶。然而当她听说长安要增加僧曹,且玄能已被安车之礼接入西都时,也是错愕万分,枯坐片刻后,方才转头问旁边的信使:“此议是谁提的?他是活腻了,要引得天下大乱?”

“是中书侍郎徐宁,不过如今只怕不同了。陛下加徐宁散骑常侍之衔,兼领右千牛卫将军,先在雍州主持此事。给玄能法师的头衔也出来了,封沙门统,执掌各地僧曹事宜。僧祇户每户女子要增织帛布一匹,岁输粮六十斛。其中有富商之家,但目前僧祇户多以罪犯官奴充任。”

陆昭倏而冷笑:“忽叹九品中正之日短,太武灭佛之心慈啊。”

且不说增织帛布一匹已是较重的负担,从最崇高的国宪再到地方,最后再到所有人尊姓的潜规则,每一层的规矩与上一层相较,都会存在更多的冲突,本质也会更加堕落。僧曹冒利,索取赢息,不计水旱,或翻改券契,侵害贫下,这些虽然目前不曾发生,但陆昭却可以想象得到日后必然发生。

这些僧祇户和僧曹看似有救济灾荒的作用,也符合佛教的慈悲观念,但僧祇户最终不过还是一群被奴役的群体,且还不如世家庄园里的那些荫户。在世族的笑庄园内,一名荫户一生只需依附一个或少数几个主人。而在国家与宗教的庞大佛国中,他们一生都要受若干个“主人”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