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无谓

行台既设, 战事也被提上了日程,粮草调动、费用核算、泾水渭水官渠上的船只往来需要和当地世族通气。这些政务乃是关陇世族做惯了的,分尚书台所领, 因此关陇世家部分都在尚书台下。

而魏钰庭处也并非没有布置,因魏钰庭日后是要领中书令的, 如此一来反倒不好在中书省安插一个自己人。而以魏钰庭的身份地位, 也不好为陆昭做副。而在中枢有地位权势的光禄大夫、侍中等职位,以魏钰庭的履历和名望又是无法肖想的,最后还是陆昭想了一个办法, 从旧典里抠出一个治书侍御史一职。

治书侍御史原出汉宣帝一朝,昔年汉宣帝幸宣室斋居, 每逢决事,便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在侧, 名字由此得来。到了曹魏一朝,治书侍御史便掌律令, 后沿用至前朝,品轶与御史中丞等同, 编员也扩至四人, 负责掌诏狱以及刑案廷尉处决有不当者。说白点就是查漏补缺的岗位,但是名好听,虽非清贵官职, 却是最显亲重。

陆昭倒非好心刻意抬高魏钰庭,这个堪比御史中丞的官位其实也有一些缺点。作为监察之官,前朝武帝司马炎便有评“能使台阁生风, 贵戚敛手”, 听上去威风凛凛,却实在是得罪人的官。

翻一翻《晋书》就当晓得任此官者都是些什么人, 庾峻、周处、李憙、刘毅、傅玄傅咸父子。颍川庾峻乃是太中大夫庾遁的儿子、侍中庾纯之兄,起家官是豫州刺史从事,还在混资历的时候已是颍川郡功曹。李憙乃是东汉大鸿胪李牷之子,起家官就是并州别驾。刘毅则是丞相掾属刘喈的儿子,起家官也是豫州刺史从事。

至于傅玄傅咸父子更不用提,傅玄本人便是北地第一流世族之后,其家荣耀可追祖父,家学更是颇有底蕴,曾官拜侍中,之后因事才转为治书侍御史。就连出身最不堪的周处,其父周鲂在吴国时便已拜基德侯,转仕晋朝则任楚国内史,散骑常侍。

台阁生风,那是因为台阁都是自己人,贵戚敛手,不过是因为贵戚更需要这些人的援手。政令的自上而下少有认同,多有阻力,而这些世家的身份和关系网,减少了这个阻力。而这些都是魏钰庭所不具备的。不过既然魏钰庭一向爱与世家对立,陆昭也乐得提供这个机会,让他尝尝□□的感觉。

先前陆昭在略阳民变一案上,将世家们的子弟都交与邓钧,也算作分摊压力。如今她既脱身,魏钰庭便要替邓钧分压,以推动日后邓钧出任北凉州刺史。这一个提议在元澈那里也很快地批了下来。

将这些难缠的老人精们妥善安放后,陆昭便开始着手身边几个小姐妹的去处。中书自是男子的主场,中书令则是权力战争的重心,不知要吃多少暗箭。而引女子前来弄潮生风多半要被人提刀来杀。彭耽书等人是看着陆昭如何站在这个高位上挨刀子的,自认为没有这般豪情壮志。除了彭耽书尚愿意为著作郎替陆昭分担,其余人则谋求其他的出路。

如今保太后丧,其麾下的女官架构便不具备合法性。最后由陆昭运作,将彭耽书的女史之位暂时转到皇后名下,此时先与江恒一同研习律令。因姑母也有自己要用的人,庞满儿便暂去女史一职,毕竟养清名也不在为官上。云岫则随她礼法上的兄长钟长悦回到安定,关陇物运还需要她出力谋划,既然有机会走出去历练,陆昭也不愿为了冯让或是元澈强留。

崔映之自接二连三的事情后,也看得比往日通透,不再寻求为家族发声。每日点茶作画,偶尔还会研究一些好吃食,连神色都比往日更加生动。她做的茶点好吃,众人也乐意买账。

这一日几人便聚在崔映之处,如今她已有了单独的房院,来去也颇为方便。彭耽书不日便要与江恒下陇前往京兆拜寻杜氏律,云岫也要走,几人一路走来也算是缘分一场,便提出来在崔映之这里一聚。

听得众人的去处,崔映之笑着清洗茶具,忽而问陆昭道;“昭昭,你打算怎么办?我听闻行台有风声,等太子归都前,中书一职你终是要下任的。太子喜欢你,可如今也未见他诏令封你为正妃。”

对于未下诏一事,陆昭并不在乎,她父亲眼下还在长安,徒然下诏无异于与崔谅撕破脸,那时她的父亲才算是岌岌可危。

“去职乃是应有之意,不过却不是行台归都之前。”陆昭喝着清茶,满心满眼闪耀着却都是对权柄的渴望,“至于名分么,说真的,太子妃没什么意思,当中书令那才是人生快意。”说完回望崔映之笑了笑,眼梢吊吊,斜飞入鬓,“你当一天就知道了。”

崔映之无奈地笑了笑表示无法理解,彭耽书却放下茶杯道:“我也想试,却怕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