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前祸

太子携众逼临杏园宴后所掀起的风波, 被保太后强压于长乐宫内,然而长乐宫外却感受到了这股暗流涌动。当天晚上便有许多大户人家整理财物,准备次日一早便逃离长安。而许多重臣家中也提前屯好了米粮, 都中粮价一夜之间升了数倍不止。

永宁殿内,陆昭仍履行着女侍中的职责, 为保太后拟令, 崔映之则被囚居别处。而同样出彩的彭耽书,愈发受到保太后赏识,众人都说保太后早有想法, 要为她指婚宗王。彭耽书听闻此言,除了谙声自处之外, 也在向陆昭试探。倒非因为陆昭身份之故,如今关陇风云突变, 即便是彭家,也无法保证效忠于某一方。

她之所以先来询问陆昭的意思, 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为陆昭举荐,征辟入宫。当年自家在凉王与魏帝之间犹豫不决时, 便仰赖过陆昭的点拨。在陇西、天水二地, 自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壮大,也是因为陆昭出面,平衡了各方的利益。直至今日, 陆昭再领她入宫奉职,对自家的声望有了整体的擢升。恩情上,彭家自当也为陆昭出力从而偿还。但在人事变动上, 她本人仍是陆昭的从属。

人事即是政治。所任职位的本身其实并无那般重要, 如何获得这个职位的原因才重要。譬如陆冲,如今任渤海王文学, 在外人眼里那是铁打的渤海王一派。但如果陆家日后有需要,让陆冲另换阵营,所要做的不是去洗刷渤海王文学这份履历,而是会大力宣扬当初保太后如何强硬地将陆冲塞进了渤海王的掾属。而陆家当时在面对保太后与皇帝的双重施压下,又是多么地难以拒绝。

回到她本身,日后她无论转投哪一方,那些极具政治智慧的人并不会关注她在保太后处任女史这件事。而是会瞩目陆昭在长安独领风骚的时候,把极为珍贵的女史机会给了彭家。彭家,这个起于陇西的寒微世家,能够站在关陇浪潮的潮头,是因为陆家在背后的推力。而巨大的推力往往也是巨大的桎梏,在承受所有政治恩惠的同时,彭家也被打上了陆家的印记。日后的政治决策,除了要考虑自家的利益之外,也需要站在陆家的角度考量。

古往今来,无论是颍川士族的崛地而起,还是青徐侨门的江左鼎力,只要是强力的政治派系不外如是。串联起这些的,与其说是利益的锁链,倒不如说是人心的锁链。

“昭昭,流言至此,我真不知当下该如何自处。”彭耽书寻了一个空隙,将陆昭拉到逍遥园,“我实在厌见那些宗王。”

彭耽书这番话,让陆昭心中颇有所动。这一月来她不遗余力地做出布置,唯一还没有插手的一环便是宗王。皇权抬头势必也意味着宗王崛起,二者荣辱一体。若在世家完全强盛时,这些宗王可以完全不摆在眼中。但如果世家想要为

乱便要借此有所作为,拉拢一部分宗王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环。

陆昭先前之所以没有往宗王一方去想,原因无他,如今各个藩地的宗王皆在京中,居住多在未央、长乐二宫内,只要不在藩地,无论谁都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如果有宗王借此机会有所谋求,来日无论谁胜,皇室内部必会有一番清洗,而清洗本身也是对皇权的整体削弱。皇帝没有做这件事的立场。至于保太后那边,则完全可以不动用,既然要宫变,胜了这些宗王自然任其玩弄股掌,何必增加一个与自己分食利益的人。不过连太子惊扰杏园宴这样的大事都能被保太后压下,彭耽书联姻宗室的舆论却在长乐宫内流传开来,那么自己就不能再等闲视之。

陆昭道:“大乱在即,历来宗王乱政即为祸之肇始,耽书远见,我深感同。只是若保太后执意为之,只怕也难躲过。如今之计,不妨将宗王之事摆上台面,台省瞩目,各王若心怀鬼胎,露出端倪而自败,想来保太后也不会刻意为难你。”

保太后如何考量的她目前尚且不明,这些动作如今都在背对陆家来进行。或许是因陆家尚未完全站在保太后这一方,但把彭耽书置于这样一个是非之地,从长远来看,也是在对陆家动手。这样的小动作既然被她看见了,坐以待毙的能力她是没有,但反挑一刀的能力她还是不缺的。和贺氏翻脸的能力不是没有,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利益。如今大战在即,对贺氏给予适当的警告还是必要的。

陆昭道:“事态紧急,你即刻前往台中,寻些尚未了结的涉及宗王的案件,再联络京中故旧,将其投入京兆尹府。在此之前我也会令人为此事,做些铺垫,一定要赶在今日之前完成。明日遴选结果揭晓,众人皆在,保太后必会将你的婚事当众提出。”

彭耽书点头应下,然而心中仍不免担心:“你果真认为尚书令必会处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