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世仇

苏瀛,表字慕洲,十六岁自江夏从军,所立功劳甚多。其人熟稔于军法,四书五经也是极通的。如今他已二十有四,家中有一妻张氏,乃江夏戍守时为朝廷所赐的出宫宫女。现下苏瀛身居显位,多少富贵人家欲以女相许,但他仍对发妻不离不弃,礼待优渥,时人称其德厚。只是他夫妻两人聚少离多,至今尚无所出,多多少少令人为之叹息。

陆昭知道苏瀛是太子的亲信,他如今出面表态,不过是为太子说话。自己贸然杀了虞衡,难免会影响太子在江东的布局。但对于自家来讲,上有国仇,下有家恨,之后还会涉及家族的核心利益和在吴郡、会稽的基本盘。门阀政治,自然是家族利益最高,她很难枉顾自家的未来,而去成全太子对江东的掌控。

如今,事态发展至此,陆昭并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如何干净光明,因此对于太子的反对心中也有所准备。她与太子地位不同,处理事情的角度自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事情注定会产生摩擦。与其等待虞衡上任之后,在江东任意施为,寻衅报复,自家再与太子失和,倒不如这次先把最大的矛盾放在台面上彻底处理干净。

因此,望着眼前相貌英俊、红唇齿白的年轻都督,陆昭冷笑道:“或有商榷?陆衍身上多处箭伤,惨不忍睹,依我看是死因有待商榷。”

迫于眼前的压力与刀刃,虞衡终于开口道:“郡主,魏国得天道,乃众望所归。开城门内应是某所为,但也是事先与蒋都督商定,投降一事与太子殿下也有书信交待。况且陆衍是先被阵斩而死,那背部的箭伤,乃是之后所中流矢。”

若是先前元澈对这个虞衡还有些许回护之意,但此时愈发觉得此獠面目可憎。这话说的虚虚实实,好像杀陆衍是自己交代一般。

面对显然精心准备过的说辞,陆昭冷笑道:“虞士机,我弟弟所剩的尸体可并不在你手中。你怎知他是背部中箭?你若再不说实话,休怪我不顾这些年你与父亲的君臣情分。”说完,执剑欲刺。

虞衡听罢此时已有些心虚,但思前想后,仍是一口咬定:“陆衍确实是阵斩而死。只是方才郡主怀疑在下以暗箭射杀,所以在下才想着郡主大概是发现了其背部有箭伤,故有此语。”

虞衡一说完,元澈心中只觉不妙。

陆昭在竹林堂待了那么些天,她又是极谨慎果断的人,若无真实证据,不敢如此定论。果然陆昭道:“是么。若如此那便让大家看看陆衍脖子上的伤口,与身上的箭伤。”

此时,棺木尚未钉上,陆衍虽已装裹入棺,但若强行察看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陆昭走到棺木旁,道:“他脖子上刀口极不规整,刀口纷杂,所受近乎数十刀。我倒要问问虞将军,哪个阵斩是斩数十刀。报功的人之所以斩那么多刀,是因为陆衍早先于此被杀了,尸身早已僵硬,他为了取头颅报军功,才砍了这许多刀。”

此时,席上的武官已经能隐约推断出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而这样一番情景对于眼前的这个二臣,以及太子,乃至于远在长安的皇帝,意味着怎样的一桩罪恶。

虞衡此时早已浑身瘫软。

“贱人!”刀锋一挑,头冠乃至束发的铜簪应声而落。众人忙不迭地退后,回过神后定睛一看,虞衡已是披头散发,状极狼狈。继而,观者大多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无论是魏国人还是吴国人,显然对一个叛臣无甚好感。

似是体会到了眼前之人的怒意,苏瀛再度发声:“郡主何故执意如此,如今虞衡说到底也是太子的私臣,即便他真杀了陆衍,也是武将职责所在。若贸然将虞衡杀刮,郡主置太子殿下于何地?又置全族于何地?”

陆昭本想只解决掉虞衡一人即可,只要他不任扬州大铨选,江东本土的安稳以及自家利益便可有所保证。但如今见这个未来执掌荆扬的单车刺史自己把头递过来,索性让他和虞衡一起臭在一块。

于是陆昭收刀,道:“好,难得太子殿下也在,详刑证供也好,严刑拷打也罢,便在此处问个清楚,左右是两个两千石的朝廷栋梁,看看到底谁是谁的私臣。只是都督莫要忘了,长安虽远,亦有皇帝垂拱,皇帝之上,还有无量净天。”

此时站在一旁的王谧发现事态已趋于失控,论辩才,虞、苏二人加起来也不顶陆昭一个,再任由几人吵下去,只怕连太子都要折进去。因此王谧决定插手了。

“殿下可否容臣说一句。”

元澈点头,唤了王谧的表字道:“子静但说无妨。”

王谧先施了一礼,然后道:“两军交战,刀剑无情,陆衍小郎君命丧箭下,的确令人惋惜。只是虞将军要慎言,将军虽是投诚大魏,与殿下通信。但前有魏吴两国淮水之盟,依臣对殿下的了解,殿下是不会命令戕害吴国皇室的。虞将军口口声声称与殿下有书信来往,殿下可没有在书信中下达取陆衍性命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