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谈判

闻得兄长死讯,周鸣镝率军连攻三日,折损近万人,建邺城仍未有丝毫缺口。作为守城一方,元澈与南人的联军在人员上折损不多,但在守城器械及箭矢上损耗极大。且城门已经过两次战争,修补亦未及时。因此,若敌军仍是强攻,城破指日可待。而对于周鸣镝来说,是有这样的资本的。如今北方蒋、周极其姻亲世族皆有援军赶到,前线人员数量只增不减。

战况到了第五日才有所转机,崔惟仁已说服京口等地守将摒弃蒋弘济,京口原守将已在港口集结旧部,准备于水路拦截敌人。另外,崔谅部也向朝廷请命东援,但朝廷回复迟迟不到,崔谅多少猜出蒋、周两家也动用了朝中的力量,从中搅局,因此未等诏令,便已派先锋军顺江水而下。只是冬季江水水位较浅,水速较慢,抵达尚需时日。

元澈独立在建邺恢弘的门楼上,傍晚的江面,夕阳斜照,雁骋霞辉,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他知道身后的南方亦是飞舻载卒,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姿容清冶、明肌胜雪的她,兰衣蕙带,璧马红颜。那些追随她的,臣服她的,终究将与她一道,走向他身后那条最为脆弱,最为致命的道路。他等待她的笑貌含春,亦等待她的穷图匕现。

但元澈没有想到,自己等来的是一场谈判。

正月元宵过后,蒋、周叛军联军攻破建邺西城门。崔谅因地缘离荆楚太近,亦有借道楚国被背刺的隐忧,因此援军不过两万人。到达建邺航段,便开始抵抗剩余叛军南下,分割战场。而王氏亦秉持着口头承诺,隔空喊话的一贯姿态,只在物流上不再为兖、豫输血,部曲逼近蒋氏本家,给予压力。这导致元澈所面临的是背水一战,输无可输的五万叛军,气焰极其嚣张。

西门既失,元澈亲率众人死守内城的翁城门。此时元澈本部已折损近一半,南方世族亦损失惨重。夜晚攻势退去,元澈在前线城墙上巡视。士兵们将伤残病弱抬走医治,清理出还能用的盔甲武器和攻防器械。此时冯让匆匆赶来,对元澈道:“建邺东南发现一只由南人组成的军队,大约两万人,以会稽陆氏为旗号,如今已经兵临城下了。他们的首领……也就是郡主,想和殿下谈一谈。”

“怎么?不是申请入城吗?”元澈的语气中透露着极大的不满。放走陆昭南归会稽之后,他想过,若是最坏的情况,她会以何种姿态出现。他情愿她带着国仇家恨与一腔怒火归来,也不愿面对谈判这种冷静而克制的态度。前者他可以猜测他们之间的情谊的重要性仅次于家国天下,而后者他只能承认,他们之间的情谊的的确确不如利益。

元澈最终答应了。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秦淮河上一座老旧的船坞之中。几只陋船被拴在渡口处,如枯叶一般浮浮沉沉,一轮明月挑上夜空。月光由河面一路普照于岸边的柳树与芦苇,却最终无力照亮船坞中安静的内室。

这间船坞内室由一道门隔开南北两间,南北通道分向码头与街道两方。陆昭走水路乘船而来,而元澈从陆路而来,这间船坞的选择可谓十分得宜。按照约定,双方仅带了护卫各十人,而元澈还带了魏钰庭随行。

元澈后到,此时隔门半开着,南间能隐隐看到一抹纤细的人影,但却非她素日所穿的浅素颜色,而是一身玄色的深衣。深衣之外另罩着一层玄色银条纱,中间由一条黑缎织金的束腰一掐,她原本腰线就比旁人稍高,作如此打扮,反倒显得身材修长。

“臣女见过殿下。”似是听闻人声,陆昭起身,向元澈施礼。

此时隔间门已完全打开,元澈摆了摆手,冷笑道:“事已至此,何必再闹这些虚礼。”

陆昭道:“还请殿下相信陆昭,事情远非到了所谓‘至此’的地步。”

似乎是考虑到对方的语气带着一丝请求的成分,原本心情已经差到极点的元澈终究是松了口:“起来吧。”对方起身的时候,元澈用余光瞥了一眼,她发髻齐整严谨,面容不施朱粉,却仍干净如洗,看来这一路上并未受颠簸之苦。

元澈也曾听闻南边的情况,陆昭南下以后,沿吴郡和会稽郡一路布施散财,有恩有威。到了会稽之后,除了招揽当地民众,亦拿出了陆氏一族养的八千精兵。物资人员一路沿破冈渎北上,可谓声势浩大,元澈虽坐镇建邺,然而想不知道都难。

元澈道:“你既有谈判之意,不妨开门见山,有话直说。”

陆昭既听了,便起身道:“叛军环伺,陆昭愿领南人为君分忧,但想以陆氏嫡支留在三吴,不入西京,虞衡调任江北作为条件。”

这是两条极为人君所不忍的条件。若留陆氏嫡支在三吴,那这场仗灭的是谁?若将虞衡调离江北,这些打成铁板一块的南人岂不更要反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