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治疗渐冻症的曙光(第2/3页)

野蛮生长的神经干细胞,只会变成一团团胶质细胞,就如河面上的浮冰,根本不具备正常的连接功能。

时间一久,等到河水干涸,就会露出断裂的河床,彻底阻断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

而在人类的操控下,神经元细胞生长出一根根轴突,就像桥梁的钢筋一般,连接着河岸的两端,周边再填充神经胶质细胞,这才是正常的健康神经细胞组织。

移植组的大鼠们,跟放任自我的损伤组和对照组大鼠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体内注入的神经干细胞悬液,先是有效填充损伤灶。

然后分化成了大量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替代了缺失的细胞成分。

这些神经元细胞,包括多种中间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它们发出轴突进入正常脊髓组织,与下游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轴突不断生长,向头端进入脑干,向尾端的生长距离,也超过了14个脊髓节段,延伸到了大鼠身体的尾端。

与此同时,神经干细胞分泌了大量营养分子,极大促进了脊髓的下行性运动神经轴突(如CST和5-HT能轴突)和上行性感觉神经轴突的再生。

再生的轴突与新分化的神经元建立起了功能性突触联系,从而重建脊髓神经信号传导通路的连续性。

除了神经元,神经干细胞还会向非神经细胞分化,比如,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从而参与髓鞘的形成,维持神经传导的稳定性。

此外,有了神经干细胞创造的营养环境。

大量皮质脊髓束也自发地进入伤灶,呈团簇状聚集,形成一层层正常脊髓灰质板层结构类似的空间分布。

这些空间内,再生的神经元与密集生长的轴突,层层连接,遍布其内,建立起了往四周扩散的神经网络。

至此,彻底填补,并修复了脊髓所受的神经损伤。

这一系列的实验,足以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最大限度地修复脊髓损伤,使其接近生理上的健康状态。

陈以清可没有丁冕那么冷血无情,在观察到脊髓损伤恢复的迹象后,他没有立即终止实验,将30只大鼠的生命抹杀,而是继续将实验做了下去。

以往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后,分化为成熟细胞的时间比较长,持续时间长达1年。

但在额外的生长因子的加速下,干细胞移植后1个月,大鼠脊髓中,轴突再生的数量和距离就达到了高峰。

到移植后3个月,轴突的数量又几乎减少了一半。

“果然,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跟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陈以清在这3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呆在实验室,一头扎进了大鼠们的怀抱。

即便对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的效果早有准备,当这一发现出现在眼前,他依然瞳孔剧震。

“由此可以推测,轴突再生的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功能筛选和剔除。”

“神经系统对再生的大量轴突,进行了精妙的修剪,将不需要的轴突都去除了,就像园丁修剪树木的枝叶和杂草一样。”

“这样的再生重塑机制,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建立功能性的神经环路,减少副作用发生奠定了基础。”

陈以清从显微镜前起身,在实验室来回踱步,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的眉梢眼角,都止不住地向外散发着喜色。

“太好了,整个神经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总算都弄明白了。”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用在病人们身上了。”

他是如此地心潮澎湃,却依然没有丧失理智,而是立即想到了干细胞临床实验的一些关键信息。

“干细胞疗法目前已经不算稀罕,国内国外都有相关产品上市,相关审核条例也比较完善。”

“所以安全性方面,问题不大,有大量临床研究足以佐证。”

“要通过审核应该不算太难,我只需要根据产品特点,设计一个严谨的实验方案就行。”

“对渐冻症的多年研究,我也积攒了不少病例,等审核通过后,临床试验应该能够马上进行。”

想到这里,他心中跃跃欲试,同时也有些感慨。

“花了这么久的时间,竟然是在干细胞疗法取得突破后,才能找到那一丝治疗渐冻症的曙光。”

“真是造化弄人,早知道就好了,我肯定会天天盯着丁冕,尽快完成这方面的研究。”

陈以清想到做到,立即行动起来。

由于干细胞研究的特殊性,牵涉到大量伦理方面的考量,国内对其监管非常严格。

根据“双备案”要求,不但要向药监局申请审批,还要向国家卫生委联合备案。

同时,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资格审核也很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