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口服胰岛素立项(第3/3页)

在卫康的示意下,薛珅将问题再次详细解释了一遍。

顾闲一边听,一边点头,等到问题讲完,他立即说道。

“这是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选择的问题,这方面,我恰好略知一二。”

“众所周知,口服药物用药方便,便于储存和运输,市场接受度很高。但临床药效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药物本身的溶解性,渗透性,稳定性等,尤其是人体肠胃道的复杂生理环境,更是形成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屏障。”

“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最有效策略,就是提高消化道通透性。”

“为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常在制剂处方中添加吸收促进剂。”

“这是一种制剂功能性辅料,不但可以提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粘液黏度,延长制剂在吸收部位的停留时间,还可以瞬时破坏消化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改善药物在肠胃道中的透过性,提高口服利用度。”

薛珅顿时激动起来,忍不住插嘴道:“顾主任,您太厉害了,这正是口服胰岛素纳米颗粒所需要的东西。”

顾闲朝他点点头,笑道:“很高兴能帮得上这个项目,那我就继续往下说了。”

一说起自己的工作,顾闲脸上的腼腆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自信。

“消化道的粘液算是物理屏障,至于化学屏障则是肠胃道酸碱度环境,以及消化酶。”

“胃肠道不同部位的PH值差异较大,通常胃内约为1.6,小肠为6.7~7.5。因此,弱碱性药物在小肠内更易被吸收,弱酸性药物在胃内更易被吸收。胃内强酸环境易使部分药物降解,为防止其在胃内被破坏,肠吸收药物会添加肠溶包衣。”

“至于消化酶主要是脂肪酶和蛋白酶,如果是纳米颗粒的话,应该能够避开这一类。”

“在口服药物开发过程中,除保证药物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外,还需确保服药后能直达病所。”

“这方面,就需要用到吸收促进剂,不但可以用在口服药片的辅料中,也可以修饰纳米载体,直接将大分子药物运输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

“目前常用的有辛酸钠衍生物,癸酸钠衍生物,烷基糖苷类等表面活性剂,还有螯合剂,壳聚糖衍生物,多肽类,聚酰胺大分子聚合物,以及亲水性生物粘附材料等几种,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

“考虑到毒性和刺激性,再结合口服胰岛素纳米颗粒的结构,分子量,吸收部位,药动学特征等因素,后面几种促进剂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并且可以整合使用。”

“比如壳聚糖就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安全无毒的吸收促进剂,可以打开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增强药物的渗透性,与新型螯合剂整合在一起,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的跨膜吸收,将生物利用度提高20%。”

“多胎口服递送也很安全有效,细胞穿透肽是一种短肽,能穿过生物膜进入细胞,也可以共价或非共价的方式携带不同类型的活性物质进入细胞,如小分子药物,多肽等,用来制备胰岛素纳米颗粒应该不错。”

眼看着顾闲一口气说了好几种吸收促进剂,薛珅不禁大喜:“顾主任不愧是卫总推崇备至的专家,我总算知道了,口服胰岛素项目是真的离不开你。”

至此,卫康算是彻底放下心来,知道口服胰岛素的研发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