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海思下场,三方联手(第3/3页)

“对于CMOS芯片,其实我们之前也被断供过一段时间,早就想用上国产替代了,但是一直没有给力的厂商出现,如今三清想要重金扶持科威,入局医疗成像业务,那我们自然也愿意出一份力。”

“毕竟CMOS高端芯片起来了,我们也能用在汽车,手机等终端业务上,成本肯定能降低许多。要知道现在索尼给我们高端系列的CMOS芯片,一颗就要100美元啊,太贵了。”

于东竖起一根手指,摇头叹息道:“能做到全国产供应链,把成本打下来,我是求之不得。”

“不过这事太大,肯定有很多细节要谈,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还是看任总的决断吧。”

卫康笑道:“不愧是菊为,危机意识很强,大家一起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市场出市场,一定要把国产芯片扶持起来。”

两人说起被断货和跟鹰国战斗的事情,越说越投机,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

不过,于东也没忘了正事,很快就向任老板汇报,把双方见面的会议安排妥当。

当天下午,任老板,海思何总,于东,以及卫康等人,进行了一番长谈。

果然,任老板没有多少犹豫,就答应了卫康的合作要求。

断芯之痛使得海思陷入了至暗时刻,没了TSMC的代工,华芯国际的工艺又达不到要求,不能进入产线,海思的高端芯片被迫停留在图纸上。

裁员,离职,跳槽,挖角等论调这几年一直笼罩在公司头上,压得海思人心头沉甸甸的。

不过菊为并没有裁员重组,一直花钱养着数千人的团队,虽然是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哪怕亏本也一直支撑了下来。

毕竟耗费了无数资金和时间,好不容易把华夏的芯片设计业推到了世界顶尖,再难也要养下去。

只要菊为养得起,这支队伍可以不断研究和开发,为未来做准备。

目前海思在超导量子芯片技术,芯片堆叠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依然保持着全球一流的研发实力,只要设计出的芯片能在工厂继续打磨工艺,有市场支持量产,水平就不会退步,依然维持在巅峰。

市场份额归零只是暂时,只要努力地寻找新的出路,迟早能够解决芯片卡脖问题。

而三清带来的CMOS芯片需求,就是海思的新出路。

双方很快谈好了,海思出人,三清出钱,而科威出厂。

当然,卫康现在已经打定主意要在CMOS芯片上大笔投入,那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做一个客户。

科威属于上市公司,这么多钱投进去,肯定要算融资占股了。

具体怎么算,还得跟科威再谈。

而赵兴得知此事后,兴奋不已,简直就是求之不得,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

因为科威现在不但缺钱,也缺高端市场。

CMOS芯片的生产制造属于重资产行业,一条生产线投资动辄几十上百亿。

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果没有庞大的订单,起码千万级出货量的支撑,会亏到底裤都没有。

而菊为和三清都是自带市场的大客户,自然求之不得。

先把三清的医疗芯片搞定,再搞定手机CMOS高端芯片,还怕没有千万级的出货量?

数日后,三方正式在科威会谈,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

于是,这场浩浩荡荡的CMOS芯片反击战,终于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