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煦的立场(第3/4页)

胤禟瞬间黑脸,高其倬?这小子是不是还进入过李煦的备用女婿名单来着?

“高其倬是正经进士出身,学问自然是极好的,且此人精通农事,懂风水堪舆略通武艺,刚好合适。”

高其倬是李家的世交的侄子,李煦本来想招他做女婿,自然是极为喜欢这个人。

不料他闺女嫁给了九阿哥,他也就只能为这个侄子感到遗憾了,好在之后还有机会谋了一个差事,负责内务府名下田庄的管理,这时候总算是派上用场了。

他自然知道佟家想要推舜安颜上位,太子却对此事十分不满,太子只是想要破坏,但是并没有要推荐的人。

是李煦自己找上门才能和太子达成一致,推高其倬上去。

一方面确实是欣赏这个有能力的世侄,另一方面就涉及到李煦自己的考量了。

他虽然是皇上的心腹,这么多年为皇上办了许多事,但是说到底皇上年纪大了,未来如何可不好推算。

有些人认为,太子就是太子,日后一定会登基,所以太子党人数众多。

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历朝历代太子登基少之又少,更何况皇上身体不错,皇子又那么多,未来如何不如观望一下。

可是李煦跟那两波人都不同,他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暗中支持太子的。

首先就是从自身利益考量,他虽然抬旗到满洲正红旗,但是说到底他的血脉就是汉人,他是汉族。

说起皇上分化满洲八旗贵族,提拔下五旗和包衣旗人,崇尚汉学,提拔汉人官员等等,或许听不太懂皇上的政治布局。

但是去除掉八旗这概念之后,皇上的目的就一目了然。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面对的问题,皇权、世家、寒门!

皇权自然就是皇上,八旗军功贵族就是新起的世家,寒门自然就是下部的旗人以及大部分汉人。

而李煦曾经在苏州多年,自然明白汉人官员中也不是团结一致,因为这还涉及到前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党争。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和宦官以及浙党为首的党派之争,并没有完全消失。

不要以为换了一个政权就能完全消失,东林党以及浙党等可是以出身地域为连结的党派,故乡不变,结党就不会轻易结束。

而李煦虽然在京城出生,广东长大,后在苏州多年,但是因为他出身八旗,所以可以避免这些。

他是汉人,这点无可取代,不参与汉人官员之间的那些可以,但是在一个更大的立场上,他必须站在汉人官员这一边!

太子就是汉族礼教推崇的正统继承人,太子即位意味着儒家思想对满人的渗透,这有利于推进汉族官员的登场。

且太子虽然与皇上关系微妙,但是太子早就站在那些军功贵族的对立面,只要太子登基必定会扶持寒门,也就是八旗中下人等以及科举出身的汉人。

太子登基于他的大立场上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而在小的方面,则有利于他自己。

李家和曹家在江南的时候把山一般的银子,流水一样的花了出去,没有用在自家人身上分毫,都是为了皇上南巡填补亏空。

若不是太子这个正统登基,谁能给他抹去欠国库几十万两银子?

谁能对他奉皇帝命令的贪污视而不见?

只有太子这个正统登基,才会承认皇上南巡的花费,认下这笔银子,哪怕不能抹去,也不会叫他非得还。

无论从那方面看,李煦都必须支持太子,不过他若是有的选,他更愿意支持自家女婿。但是无奈……

李煦低头看了一眼九阿哥胤禟,九阿哥生的就是晚了那么两年,不然皇上分诸皇子入八旗的时候必定有他一份。

可惜就是这两年的距离,九阿哥不能领一旗,没有名义上的许多奴才,一步晚步步晚啊!

唉!李煦心里长叹一口气。

“高其倬是正经进士出身,学问自然是极好的,且此人精通农事,懂风水堪舆略通武艺,刚好合适。”

“另外,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应当一位与皇室有关系的人前往,臣举荐额驸舜安颜。”

他只是暗地里支持太子,但是并不想被太子完全当作自己人,如今形式未明,还是做出只忠于皇上的表现比较好。

李煦也不想完全得罪佟家,佟半朝的威力不可小觑,是以他狙击隆科多,但是提出舜安颜,想必佟家会满意。

果不其然,佟国维本来还很愤怒,立刻就缓和下来,还对着李煦轻轻点头。

对佟国维来说,隆科多是儿子,但是舜安颜也是自己大孙子啊,还尚了公主,能有个功劳挺好的。

对隆科多来说就不是如此,自己能到手的东西和给了侄子的,能一样吗?他毫不掩饰的阴恻恻的眼神,看向李煦,他眯起眼睛,威胁力十足。

胤禟瞧见了,怒上心头,直接瞪回去,这可是他老岳父,隆科多这种畜生也敢挑衅,他早晚找机会收拾他,还用口型示意,“讨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