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0章 初露峥嵘(第2/3页)

真正要命的,是关中大地以及西边的缺水地域,情况只怕更加糟糕。

若是当地官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怕是出现起义也不会太教人感觉意外。

这些算是比较重要的信息,贾蓉都第一时间提供给了有兴趣的女学学生们。

他很想看看,作为红楼世界气运角色的她们,能否想到更好也更完善的救灾方案。

事实上,贾蓉的要求,很有些难为人。

就是朝堂内阁,都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何况一干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

当然,贾蓉并没有抱太大期望。

事实上,赈灾的方式有不少,在书本典籍中都能找到。

只要契合眼下的环境和状况,便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就看女学学生们能不能发现并且提炼出来了。

事实上,北地旱情确实有些严重,却还没到真的要命的时候,起码北地主要河流并没有断流。

京城的情况十分稳定,城外的流民不是被雇佣离开,就是依托于各家的粥棚勉强存活,并没有闹腾出多大动静。

可随着时间流逝,受到旱情波及的地域越来越广,涌向京城的流民数量却是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京城周围的府县,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截流涌向京城的流民。

真的不能指望地方官员的节操,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悲剧和恶行,这都是天灾来临后的常规状态了。

只能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真心不怎么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方大地一片旱情连绵架势,可南方自从三月清明开始,便是阴雨连绵。

大雨中雨小雨不停的下,各处河流的水势都开始增长。

就是早稻的栽种,都受到了不小影响。

关键的是,雨水若是停不下来,南方很多地方都可能爆发水灾。

当今接到报告,心情一时跌落谷底。

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年大乾竟然遭遇了这样的变故。

不管是旱灾还是水灾,对于基本靠天吃饭的田地而言,减产甚至绝收都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这对朝廷和各地官府而言,绝对是严峻的考验。

一个不好,甚至可能出现烽烟遍地的状况。

当今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他的历史评价,可是相当沉重的打击。

可招来内阁阁老商议,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还是那句话,大乾的基础水利建设不到位,遇到水灾的话临时抱佛脚是没什么用处的。

当然,真要说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就小瞧了内阁阁老门的智慧,只是他们懒得耗费精力而已。

至于屁民的死活,关他们什么事?

除非有不少地方豪强和乡绅受到水灾侵害损失严重,估计内阁阁老们才会多加关注和重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最后商讨的结果,和以往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几乎没什么两样,关键就是控制并且安抚好流民,其他的等水灾过去,自然就会慢慢恢复。

至于一场水灾过去,南方失地农民百姓增多,地方豪强和士绅控制的土地膨胀,那就不是朝廷该管的事儿了。

对于这样的状况,当今自然十分失望,可他真没什么办法。

当皇帝这么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勾心斗角状态,单单就是从上皇手里争夺朝堂控制权,就让当今耗费了太多精力。

对于朝堂和地方实务,讲真当今并不是多么熟悉,能力也一般得很,并没有真的锻炼出来。

不然,他若是有更好的主意,直接摆明态度就成,又何必此次招来内阁阁老商议?

也就在这时,津门道台和通州知州联名上奏,给朝廷和当今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赈灾之法。

指不定,朝廷能化不利为有利,利用今年的天灾,夯实内部根基,同时还能救助更多的灾民。

其实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自从有史料记载,中原大地那一年没有天灾?

各种各样的赈灾手段其实都有,以工代赈也不例外。

要知道,平时朝廷都是有劳役可供差遣的,比起以工代赈的耗费都要少,只不过特殊时期必须有所耗费罢了。

奏折上,王子腾和琏二联合提议,以赈灾粮食组织灾民,趁旱情严重河流水浅之时,将地方上的水利设施修建妥当。

当今看过之后,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

这样的举措,相信内阁阁老们不可能想不到,可之前就是没人提及,简直不当人子。

如此颇为可行的建议,自然被当今直接通过。

当然,在内阁阁老‘谨慎’的建议下,当今只是批准了先在津门和通州一带试行。

阁老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建议确实是好建议,不过实行的话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谁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