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终战条约(第3/3页)

如今,距离灭清已过去五六年了,朱树人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都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今年都三十八了。

张煌言比表弟年长两岁,刚刚年届不惑。一个过了四十岁坎的兵部尚书,任职年限也够,当国公完全合理。

最终处理结果,三位国公在册封完成后,隆武帝朱常淓下旨,未来二十年内,暂定对九州、虾夷、枯叶等地,比照关外的军屯管理之法,由实权将领负责地方事务,其制度跟中原各省完全不同。

当然,为了防止藩镇割据,这些权力肯定都是不能世袭的,所以那些被管理的地盘并不是封地,只有国公的封号能世袭。

此前曹变蛟黄得功朱文祯等人,因为已经上了年纪,隆武帝的旨意里面才会许他们“终生军屯督管吉林/科尔沁”等地,也是知道他们的寿命最多就干个二十来年了。

而这一次张名振郑成功显然比黄得功那些人要年轻一辈半辈的,他们的自然寿命还能活很久,为了留个口子便于调整,才下旨先试点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后没有看出明显尾大不掉的迹象,那就还可以把优待延长下去,最多就延长到他们终生。

除此之外,郑成功在得到事实上治理九州岛、生杀予夺权力的同时,也把大员岛的民政治理等权力交还了一部分给朝廷,只是保留了郑家在大员岛的私人财产而已。

郑成功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亏的,因为他能封国公就已经很满足很觉得光宗耀祖了。换一块地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年纪轻轻封国公的筹码之一了。

三位新晋国公里,只有文职的张煌言不可能得到地方实权的提升,但他早已是兵部尚书,也不需要外放。

封了国公之后,隆武帝旨意直接让张煌言担任内阁次辅,仅次于史可法,这样就刚好顶替了他远房姑父沈廷扬寿终正寝后空缺出来的次辅,

还能确保朱树人名义上丁忧期间,朱树人家族对朝廷实权的彻底稳固掌控。

……

经过扶桑之战的洗礼,大明的军队实力进一步得到了磨合,大明文武的权力结构,也因为这一连串的立功机会,向着新生代的年轻人过渡。

如果说此前灭清之战的后期,除了朱树人本人以外、其他多是一群五六十岁的老成持重文武在担纲阁部要职。

经过这一次之后,终于有大群刚刚四十出头,甚至郑成功这种只有三十五岁的年轻人上位。

有了这样的新鲜血液和班底,朱树人的威望更加巩固。加上战后大明也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恢复消耗、消化地盘。所以此后整整两年,朱树人也没有任何大的动作,朝廷也没什么变法举动。

唯独在攀科技和发展生产方面倒是丝毫没有松懈,创新惠民的新事物依然层出不穷。

两年之后,大明因战争的损耗的国力,基本就彻底恢复了,朱树人也结束了生父寿终正寝的低调时光,可以再次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