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康熙崩山陵崩,帝王逝(第2/4页)

想到此处,康熙还不免将德妃宣过来嘱咐几句。

就怕她仗着太后身份为所欲为,以孝道之名辖制他家四儿子。

德妃:!!!

万万没想到,太后之尊就在眼前,还能出来这么一个关乎于生死的大考验。

她可是康熙十几年就进宫入侍的老人儿,一辈子都在研究皇帝性情,从而做出他最喜欢的反应,因此而在后宫中长盛不衰。

对于康熙的了解,她自认不下于任何人。

所以也深深知道,这个问题若回答不好。依着康熙的狠绝,肯定能干出让她殉葬免新皇被掣肘的事儿来。

为了小命安全与后半辈子荣华,她赶紧瑟瑟瑟瑟地流着泪:“皇上明鉴,臣妾区区包衣参领之女,得天之幸小选入宫,伺候在先皇后宫中。因谨慎妥帖之故,得皇后娘娘看重,继而安排侍寝。皇恩浩荡,让臣妾从官女子到位列四妃,恩及家人。臣妾……”

“臣妾心中感激涕零,唯有更谨慎妥帖,争取不给皇上添任何负担。如今臣妾虽人老珠黄,不如年轻宫妃温柔解语。但若皇上不弃,臣妾依旧愿意追随皇上左右。”

言下之意,竟是但凡康熙有所表示,她立即毫不犹豫殉葬。

至于当了太后能不能飞扬跋扈,拿捏着孝道二字去掣肘新君?那她都没想过,也不敢想。作为小选入宫的官女子,伺候好皇上就是她的毕生使命。

生是皇上的人,死是皇上的死人。

而事实证明,如此才是正确答案。否则,但凡她多思考那么一瞬,就能造成康熙怀疑。就算不直接将她带走,也得给胤禛留下遗旨,保证能死死压住她。

如今康熙只微笑摇头,言说不必她追随。只要她如先太后一样,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处处配合皇上,不插手政事便可。

德妃哭,劝他莫多思多想。好生养病,她与如四阿哥一般盼着康熙七十年、八十年云云。

终于过了这关后,从皇上寝殿出来时,德妃身上的棉袄都已经汗湿了。

那感觉,就好像真从鬼门关前走了一圈似的。

真·劫后余生。

接连面见那么多人之后,康熙颇有些疲惫。便摒退众人,少歇了会子,之后胤禛又带着弘晖入内请安。

见到越发成熟稳重,跟四儿子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好大孙,歇了会儿,精神又见强几分的康熙笑了笑,对他招手。

弘晖上前跪下:“孙儿叩见皇玛法,给皇玛法请安。”

“起磕吧。”

“谢皇玛法。”

康熙微笑,仿若不经意地说起当日冬至大祀,自己嘱咐四阿哥前去。结果四阿哥挂念老父亲,于是提议让他代劳的事。

“当时,朕就问你阿玛可曾想明白了,可知道这其中所代表的是什么?你猜,你阿玛是怎么说的?”

这话不止弘晖,连胤禛都难得带了几分紧张。

但康熙不许他们爷俩对视,不许给任何提示或者询问,只循着本心而答。

弘晖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孙儿与阿玛如阿玛与您一样,素来父子情深,相互信任。孙儿猜,阿玛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且还免不了外孙儿美言几句。”

康熙点头:“看来非但知子莫如父,反过来,知父莫若子。的确,你阿玛对你期许颇深,就好像当年朕对你二伯一样。常说大清有此太子是自己的福分,天下的福分,结果……”

康熙目光深邃,仿佛透过悠远的时光,想起那些跟胤礽父子相得到渐生裂痕、互相防备再到父子反目,两废两立的曾经。

最后眼眶微红,喟然长叹。

言说也是元后没得早,自己在胤礽年幼的时候又忙着打三蕃、征郑氏。以至于虽说亲自教养,但太子其实对索额图更加倚仗。

父子两个的想法、生活习惯等颇有不同,又没有个人居中调解,以至于隔阂渐深。

太子到最后竟嫌弃他这个皇阿玛在位时间过长。

血泪经验就在眼前,他且盼着胤禛父子能引以为戒,妥善处理好父子关系。

“毕竟储位更迭关乎到江山社稷,断不可轻言预立。朕运气好,胤礽之后还有你这个得力的接手。你若……可就未必有这个好运气了,万万谨慎啊!”

康熙拍着胤禛的手背,如是说道。

胤禛含泪点头,保证日后若真跟儿子之间有了什么龃龉,就多听听他跟福晋与文武大臣们的想法。

妥善处理,不让悲剧重演。

弘晖也说要谨言慎行,戒骄戒躁。以二伯为戒,争取扬长避短。

如此,康熙才艰难点头。

又说自己乏了,将他们两父子给撵了出去。

从白日到黄昏,他就这么断断续续地见了许多人,叮嘱了许多。一直到暮色四合,才再提不起丝毫力气,只在满堂儿孙的留恋不舍里,慢慢闭上了眼睛,缓缓垂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