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3页)

既然决定让陶立冬炒瓜子,就不好再瞒着自己的身份。所以第二天傍晚,盛景特意等在那里,见了陶立冬一面。

知道这生意是盛景做的,陶立冬大吃一惊。

在他看来,只有那种没有工作、常混黑市的男人才会做生意。这种人有人脉、爱冒险,也不怕被抓到牢里去。因为他们没有可失去的。

他万万没想到盛景会冒着风险做生意。

“你又不缺钱,为什么?”他问道。

盛景笑了笑:“我看好未来的经济走向。”

想起耿平说的“主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测,陶立冬忽然觉得前路更光明了。

离婚,抚养孩子,签下巨额欠款,租房子,都是基于瓜子生意做得长久,他可以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收入的基础之上。

否则他无处可去,无饭可吃,就算他日子过不下去想要离婚,也做不到,更没有勇气抚养孩子。

“等没瓜子可收了,你就留在这里炒瓜子。”盛景道,“每月三十块钱,每天至少要炒五百斤瓜子,你愿不愿意?”

“真的?”陶立冬瞪大了眼睛,随即他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愿意,我当然愿意。谢谢,谢谢你盛景。”

耿平跟他转述盛景的话时,他就问过耿平,知道一天炒五百斤瓜子并不难。

现在耿平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干活,到下午四点钟就炒完五百斤瓜子了。中午还可以吃个饭休息一个小时。

当然,耿平力气比他大,干活比他利索,换他肯定要慢上一些。但就算做到五六点钟,他还有晚上的时间可以看书。

“我叫方毅的同学做了一个炒瓜子机。过两天应该就可以搬过来投入使用了。你用机器炒瓜子,会更轻松也更快。到时候根据机子的情况,我会相应的增加一点瓜子的数量。”盛景道。

她不是资本家,不会无限剥削劳动力;但也不是慈善家。只干半天活儿,给三十块钱一个月,就算她同情陶立冬,希望他明年能考上大学,也不能开这个口。

否则对干了半个月活儿的耿平两口子不公平。

“好的好的,没问题。”陶立冬连声道。

过了两天,方毅和他同学孙诚浩送来了两台炒瓜子机。

利用杠杆的原理,脚像踩自行车一样蹬两个踏板,装置在圆弧型封闭铁皮里的扇叶就会旋转,翻炒铁皮里的瓜子。

踏板、链条、轴承是废旧自行车上拆下来的。铁皮和扇叶是利用机械厂的废料焊成的。

铁皮上面盖子的作用是不让瓜子飞溅出来。为了更好的散热不焖着瓜子,孙诚浩特意用自行车废旧钢丝在锅盖上焊了两个透气窗。

总之,这机子几乎都是在废物利用。

炒瓜子机很大,又利用杠杆原理省掉了一半的力气。像盛景这样力气不大的,可以一次性轻松炒三十斤瓜子。而且因为有盖子,炒制的时间也短了不少,节省了时间和燃料。

盛景跟他俩试着炒了几锅瓜子,把时间、火候调控好,炒出来的瓜子就跟手炒的味道一样了。

“厉害啊,孙诚浩,你是这个。”盛景给孙诚浩竖了个大拇指,又问,“这机子多少钱,我去拿给你。”

孙诚浩赶紧摆手:“自行车上的零件都是方毅弄来的,其他零件是机械厂废料,电焊、车工也是机械厂师傅做的。我不过是提供了个思路,哪好意思收钱?我还得谢谢你给我提供了个动手实习机会呢。”

在这年代里呆得越久,盛景越感受到这时代人的质朴。

“知识是无价的!”她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孙诚浩,“你要当我是朋友的话,就收着这辛苦费。再说,以后这机器有个什么毛病,我还得找你修呢。”

“修机器没问题,钱我真不能收。”

孙诚浩后退两步,求助地看向方毅。

“拿着吧。”方毅接过红包,塞到了孙诚浩兜里。

捏到红包的厚度,他诧异地看了盛景一眼。

这厚度,起码有五十块钱。

这机器技术含量其实不高,孙诚浩连设计带制作,不过是花了十天的时间。机械厂师傅那里盛景也给了十块。不算他这儿,盛景为这机子花了六十块钱了。

盛景却觉得这两个机子花得太值了。

六十块钱就是炒瓜子人工两个月的工资。有了机器,制作稳定,还不用进行人员管理。今年用完明年还可以用。

刚才她看了,这机器虽然是东拼西凑用废料做起来的,但质量看上去还可以,用到明年完全没问题。

更何况现在大方点,以后做什么也好开口求人家。这也算是提前技术投资吧。

等方毅和孙诚浩走后,耿平迫不及待地试了一台机子。

“哎,确实好用,省时省力。果然大学生就是聪明。”他乐呵呵地评价道。

有了这两台机子,炒瓜子的效率大大提高。要不是李建设和李鸣放把城东、城南的村子跑完,每天运来的瓜子一天比一天多,收上来的瓜子都快赶不上炒制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