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四爷不熬夜(57)(第2/3页)

没多久,张家兄弟又在夜市上遇到那个卖茶叶的福建人。那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大约十三十四岁的年纪,口齿伶俐,大声向旁人张罗着他的好茶叶。少年不过是来北京混了一个多月,说话居然已经带着一股卷舌的“京腔”,而原来的福建口音改掉很多。若是不知道实情的,恐怕以为少年是京城附近本土生长的人士。

“邹老板——”

张大郎朝着那个福建小伙拱了拱手,他皮笑肉不笑地说,“邹老板好生意啊,财源广进,年少有为啊!”

少年见到两人,当即从铺子里面钻出来。他初来京城做生意,很快记住了当地的几个“地头蛇”。张家兄弟是地头蛇之一,别看他们的官职不高,但是他们掌管着夜市的秩序,在夜市里头权力很大。更别提他们有一个在宫里当娘娘的妹妹,这点关系不容小觑。

“两位爷今日得空,要不要来点好茶?”少年露出殷勤的笑容,“我这儿新来了一批福建大红袍,都没有卖给别人,专门留着招待您这样的贵客!”

张二郎闷声闷气地说:“什么大红袍啊,你莫诓我们了。你的茶叶是武夷茶不假,却不是大红袍。喝着没有兰花的香气,这算什么大红袍!”

少年邹秉均心里一打鼓,他常爱用名茶大红袍的名头来糊弄别人,没想到今日遇到有高手了。他学做卖茶生意,曾听说过上贡的大红袍有兰花香气,但是他本人是没有喝过的。

张家兄弟怎么知道真正的大红袍是有兰花香气的?

这背后一定是有高人指点!

邹秉均无意得罪张家兄弟,他把二人请到喝茶的雅间,真诚地道歉:“确实是小弟不对,我用最好的岩茶来充当大红袍,哄骗了两位大人。大红袍的产量十分稀少,每年产量不足一斤,全进贡给皇上了!”

他朝天空的方向拱了拱手,继续说:“我这茶虽比不得大红袍,但是跟大红袍是长在同一座山上的,采的是最嫩的顶端两片茶叶,喝起来自有妙处。”

张大郎往外间看了两眼,确定外头没什么人。他作出傲慢的表情:“你这个小子整天钻营,高价卖茶,不就是想要攒钱捐官吗?我有门路,能给你捐一个官身,但是先要五百两银子。嗯,这五百两不是捐给朝廷的,那是给我们哥俩的孝敬!”

张二郎微微垂眸,他心想这个姓邹的能拿出来那么多钱吗?

邹秉均从福建过来京城,他的眼界和见识越来越广。他暗道行商终究不可长久,披一身官皮才是正经的。他有心捐官,如今见张家兄弟有门路,岂有不应之理?

他往张大郎和张二郎的手里塞了两包好茶,欢喜地说:“两位大人容我宽限几日,三日内必定把孝敬送上。”

张家兄弟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还没到第三日,只过了一日半,张大郎和张二郎收到邹秉均孝敬的五百两白银,他们不敢花用,只等皇上那边有没有什么处置。皇上收到消息,他派人给张大郎传信:“你给那个捐官的小子透个信儿,就说是理藩院那边有空缺,问他愿不愿意去理藩院当个员外郎。不是跟蒙古人打交道,而是跟海那边的洋人打交道的。这个官职需要出海,不是坐着享福的,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性。”

皇上有意开放海岸,他想要搜罗一批能变通、擅语言的人才。人才不能太老,老头子出海不比年轻人能熬。万岁爷派人调查过这个卖茶叶的邹秉均,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可用的人才。

“人还不足二十岁呢,他敢把福建的茶叶运过来京城,他能学会京话、保住货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萧靖对张嫣说起这个人,“小灯泡遇到这样的人,应当不会学坏。我想要和世界各国广通贸易,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

万岁爷摸了摸日渐稀少的头发,开海,必须要开海!

开海看世界!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入一个历史人物。

邹秉均,字永生,号鸣盛,福建,早期华侨商人之一。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出生于一个印刷业工人家庭,喜交游,兼营武夷名茶。成人后“孑然一身,驰万里异域”,“转适巴国”(今印尼),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出贸易。尽管南洋诸岛“人情风土迥殊,语言服食各异”,但秉均能“行己以恭,待人以信,巴人咸敬爱之”。年四十余,从海外归来,“游武夷,积茶通洋,总摄‘金春’字号,持筹握算,如愿以偿,不数载,黄金白镪累至巨万”。

我脑洞有些大,要是这个世界的《红楼》的林姑娘离开贾家,最后远嫁海外,小说看起来还是很悲……但是公主开海看世界就很爽!感谢在2022-04-19 21:36:35~2022-04-21 14:46:4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