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赵祯无遗憾(108)(第2/3页)

毕竟会写文章的人,不代表会当官。谁当状元,谁当榜眼,谁是探花,一定要拿出具体理由,才学足以服众。

萧靖:我瞅瞅,待会儿要提问谁。

萧靖:这一年科举……嘶,好像大佬不少啊。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全国报名人数四十万,录取进士大约三百人,录取率不足千分之一。这一年参加考试的考生当中,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人,分别是苏轼、苏辙和曾巩。

另外还有一个叫张载的考生,他在眼下的名声不显,但是他有一句名言,让后世好多人记住。他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张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巧的是,这一届科举考生当中还出了另外一个理学家。

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颢,小程年方二十五岁,看起来还挺靓的,不是教科书上皱巴巴的小老头。

半个时辰之后,有官员将诸位考生的卷子全部收上来。萧靖拿到卷子,扫了一眼,老张应当是一甲,小程文笔稚嫩,还欠一些火候。曾巩考得不错,萧靖留意到另外三个姓曾、和曾巩同一祖籍的考生。

不知道是不是曾家亲戚。

若都是一家亲戚,曾家的教育水平真的很了不起。在四十万考试大军当中,他家居然能杀出来四个决赛位。

苏轼的卷子排在前五,而苏辙在一甲当中。

“张载。”皇帝点了一个人名,问道,“你是长安人,你说说,如今长安的境况如何。”

张载出列,他听到自己被点名,是兴奋的。他躬身道:“学生年少时喜谈兵,希望能上阵杀敌,夺回被夏人侵占的大宋疆土。仰赖陛下统治天下,这几年长安百姓得以安居,学生得以静心读书,不被外物所扰。”

萧靖:老张这个答案挺圆滑的,从侧面夸皇帝做得棒。长安人享受太平,不用顾着打仗,能够读书。

“长安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啊。”

皇帝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宋朝的长安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时常遭受西夏人侵扰的地方。

萧靖又提问苏轼:“朕看了,你的文章的确是好。朕问你,你认为汉朝贾谊为何不得重用?”

苏轼略加思索,答道:“学生以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其过湘江,凭吊屈原,自伤哭泣,至于夭绝。若他复振作,未必不能得文帝重用。”

大苏的意思是,贾谊有才归有才,可是他心气小,把自己给作死了。若是贾谊长寿,应当会得到重用。

萧靖听完,说:“朕希望你,永远不要成为贾谊那样的人。”不要因为别的大臣排挤你,就失去信心。

苏轼品着这句话,陛下这是从侧面说他有才能?

开玩笑,他怎么可能会落到贾谊的那个下场呢?

萧靖:你比贾谊惨多了,你都蹲大牢了。

萧靖:希望大苏的未来不要那么坎坷吧。

皇帝陆续问过几个考生,最后点到的人是苏辙。他问:“若朕派你去出使辽国,你会如何?”

苏辙心思一动,前些日子掳走他的那个陌生人,居然给他押对题了!

他朗声答道:“不畏穹庐三尺雪,只怕胡人问大苏。单于若问吾家世,莫道今朝第一人。”

真是好大的口气,考试成绩还没出来,小苏居然敢说他哥是第一人。

苏辙性情内敛,不意味着他是一个社恐加笨蛋。殿试是要出风头的时候,有才学不应该藏着,应当展示出来才对。他自知考不上前五,可是他有兄长。

他猜测兄长应当在前五的名次,苏轼兴许当上状元。

“好一个今朝第一人!”萧靖乐得拍手,“那就点眉山苏轼为第一人罢了。”

皇帝金口一开,考试成绩自然是板上钉钉。苏轼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看向他的弟弟,弟弟怎么,怎么会这样——

呜呜呜呜,弟弟他太好了。

弟弟他夸我天上地下第一厉害。

大苏激动之下,不由得泪流满面,情绪不能自控。他想要冲出去抱着弟弟,大喊一声:爹,娘,我考上状元了,你们高兴吗?

作者有话说:

我下午时候刮到指甲,差点翻甲了,打字的时候有点慢,外加查了很多资料,所以这一章现在才写好。

有参考北宋嘉祐二年考生资料,有引用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张本人“少喜谈兵”。

曾巩和族弟、堂弟多人通过这次科举。

有引用苏轼《贾谊论》:“……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有参考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