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赵祯无遗憾(105)(第2/3页)

她数着手指,跟小苏讲道理:“比如我,我读书好,先生经常夸我。小花在妆发上有独到之处,爹爹说了,这是一样很稀有的才能。生生不爱诗文,可是她的契丹语说得很厉害,她跟契丹人买羊,总能便宜一半。”

她的双眸清澈,仿佛旁人的模样全部倒影在她的眼里。她说了自己的感受:“大苏哥哥是很厉害啦,可是小苏哥哥你也不差啊。”

“真,真的吗?”

苏辙的手指握着一个拳头,旋即又松开。他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告诉他这个道理。

他从来都不比别人差。

“真的。”大福很认真地说,“在我心里,小苏哥哥的诗写得极好,文章也写得好。你会请我吃糖,我来了好几次,大苏哥哥没有请我吃糖,也不跟我说话。”

苏辙:“……”

因为苏轼总被爹爹喊去厨房。

对于下厨一事,苏轼是喜欢的,他会吃也会做。大苏的学习成绩好,苏洵对于儿子这点特殊的爱好表示包容。

人嘛,只要不偷不抢,不犯法,干点啥都行。

更何况苏轼做出来的猪肉,真的是好吃啊!

十四岁的苏轼对于烹饪一道,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他熟门熟路地升起灶火,把肘子炖得酥烂,味道醇香,肥而不腻,滋味比羊肉还要美上几分。

苏洵做主,切了半只苏轼亲手做的炖肘子,让大福带回去皇宫。大福想要推辞,谁知先生直接把食盒塞到她的手里。

“这是我家的心意,还请赵大官人品鉴。”老苏的语气很诚恳,“犬子不才,爱钻研这些小小道。”

苏洵渴望陛下记得苏轼这个人,提前替儿子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他知晓陛下爱吃也爱研发新菜,绝对不会因为苏轼下厨而看轻他。

“这肉炖得挺香的。”大福看着酱红色的肘子,以她的经验来看,大苏哥哥做的肘子应当不难吃。

当天晚上,官家顺利吃到苏家的肘子。他吃得满嘴流油,评价道:“手艺不错,跟宫里大师傅不相上下。可惜少了几味香料,不然味道能更好。”

“这是谁做的?”萧靖问。

大福如实相告,“是大苏哥哥做的。”

“竟然是东坡肘子!”萧靖露出惊喜的表情,他以为要吃上苏轼做的肉,还要再等好几年呢。没想到苏东坡小小年纪,厨艺已经如此了得。

“什么东坡肘子?”大福一脸懵逼,“爹爹,这是什么典故吗?”

萧靖:典故倒是典故,可是这是好多年之后的典故。

官家的心情很好,他从来不会拦着大福去看望老师。大福每次出门,时常会带回来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泡菜……

作为回礼,大福从花房里挑了一盆好兰花,送给小苏哥哥。

大苏:明明做菜的是我,为什么礼物是送给我弟弟的?

大苏:这不公平啊!

苏洵笑得乐呵呵的,得到皇帝家里的回礼,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他知道小儿子喜欢兰花,让苏辙把花搬走。

苏轼凑过来:“爹爹,我也想养花。”

苏洵一巴掌糊过去,“你这个瓜娃子一向喜欢红花,你要绿兰来作什么呢?还是让你弟弟养吧,他不爱红的,偏爱绿的。”

苏辙捧着花盆,看到嫩绿色的兰花花苞,心里甜滋滋的。

他知道,这是赵小娘子特意为他选的兰花。

他把花养在东轩的书房,为此写了一首《种兰》。

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阴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他问大姐姐要了一张绢纹宣,把写好的诗誊抄在上面。他打算在下次赵小娘子来的时候,拿给她看,让她知晓他的喜悦。

他再见到大福的时候,是在上元节的御街山棚附近。她穿一身海棠红的霞帔,袖口上缫着金丝。她坐在朱车里面,半个身子探出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街上的花灯。

苏辙顺着赵小娘子的目光看过去,那是一处卖灯球的。枣子大小的灯球发着亮光,底下接了一根细细的木簪,这是上元节独有的装饰。街上的小娘子们都爱买上这样一盏灯球,戴在头上发光。

少年走到灯球摊子旁边,问:“你家的灯球,价值几何?”

他的声音变得清澈,已经过去变声的尴尬时期。

摊主说:“红灯球要十文钱一个,黄灯球要八文钱,绿灯球只要五文钱。”

“给我来一根红灯球。”苏辙递钱过去,“我要那个。”他手指了一个最亮的球儿。

他想要走到朱车旁边,不料被几个健壮的男人拦住了。大福看到他的方向,赶紧挥了挥手,大声喊:“这是我认识的朋友,你们让他过来。”

暗卫们放开了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