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赵祯无遗憾(34)(第2/3页)

如今到了农历三月下旬,气温有二十度左右,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凉的荔枝膏。

萧靖先闻了一下假荔枝膏,有些诧异:“好香啊。”

这股香气有点像那个什么……

像什么呢……

像他之前喝的煎点汤茶药!

他很爱喝这种茶,是他除了阿婆茶以外最喜欢的口味。

“是麝香的味道。”萧靖终于想起来了,他给张嫣挖了一小勺,“小孩子不要吃太多麝香,你尝个味道就行。”

“那碗真荔枝膏全都留给你。”

官家把假荔枝膏捧在手里,入口是凉凉的,十分舒爽。这份甜点的味道酸甜可口,回味有点姜汁的辛辣。乌梅的酸,蜜糖的甜,上面撒着少许金黄色的桂花,桂花与麝香的香气糅合在一起,竟然创造出来近似荔枝的气味。

萧靖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物超所值。

他又问:“你这碗真荔枝膏如何?”

张嫣是吃过真荔枝的人,她吃得直摇头:“用的是真荔枝,味道还可以,就是去年的荔枝放到今年三月,不太新鲜了……贵的还不如假荔枝膏好吃。”

水果难保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假荔枝膏种草,真荔枝膏拔草。

萧靖把她手里的碗拿走,放下:“不好吃就别勉强自己,咱们家里不差那么一点儿钱。”是他想得不周全,现在才三月,荔枝肯定是往年的东西。

“我们再点几份主食,瞧瞧如何。”他招来小二,问,“你们这里可有什么招牌菜?”

小二的口齿伶俐,介绍道:“若是想吃面,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这三样做得最好,想吃米饭的话,生熟烧饭做得香。小店的煎燠肉滋味最足,这个肉每桌必吃的。官人如果能吃内脏的,杂煎事件做得满满一大盆……”

萧靖:“要一碗大燠面,一碗大小抹肉淘,要一碗生熟烧饭。那个煎燠肉也来上一份,还要什么?”

他看向张嫣。

“够吃就行,不要浪费。”张嫣心里有分寸,“今日有什么蔬菜?再添个蔬菜吧。”

小二回答:“有蜀地运来的苦笋,昨日才到的,新鲜着呢。苦笋做羹丝毫不苦,还有一种特别的清香。”

张嫣:“那就添一道苦笋羹。”

点菜完毕。

萧靖本身米饭和面都爱吃,赵祯是河南开封本地人,原身更爱吃面一些。官家点了两碗面和一碗饭,饭是留给小娘子吃的,面是他自己吃的。

大燠面上面铺着老大一块肉,几乎有巴掌那么大。肉上面沾满了油,油得反光,看起来有点……腻?

萧靖用筷子将肉夹起:“嫣儿要尝尝不?”

小张看着觉得饱,不想吃:“舅舅吃。”

萧靖一口咬下去,这肉看着腻,吃起来却很香。要问他是什么滋味,大概跟后世的油浸金枪鱼差不多意思。燠是一种少见的腌制食物方法,将肉在油中煮熟捞出,加上盐、香料和烧酒等物,拌匀密封存在坛子里,等吃的时候再取出。

在没有辣椒的年代,川人做菜爱放花椒,这一大块燠肉咸香麻辣,配面特别下饭。

官家一口气吃完二两面条,跟玩儿似的。他看向第二碗端上来的大小抹肉淘,这是一碗凉面,配上切得细碎的肉臊子,再加一勺烧热的花椒油,端的是滋滋作响,看着就很香。

张嫣尝了一口,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好麻,不过吃着很痛快。”

辛辣麻是这顿川食的主线。

她的生熟烧饭里加了燠肉粒和鲜肉粒一起煮,还有嫩豆子,味道微麻鲜香不觉得腻。一大盘煎燠肉端上来,除了有腌渍的麻辣味,还配了生蒜生韭菜生姜泥的蘸料。

萧靖: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张嫣:生韭菜是什么玩意儿?

生韭菜味道辛辣,张嫣没吃过,她吃了一小口,直皱眉头。但是萧靖接受程度良好,他从前吃火锅吃过韭菜花蘸肉,现在用生韭菜泥蘸肉也能吞下去。

至于姜泥,两人都没怎么碰,他们不爱直接吃生姜。

这一桌肉是张嫣不太爱吃的,她全靠最后端上来的苦笋羹续命!

川饭店的苦笋被处理得很好,没有一丝涩味。切丁的苦笋又嫩又鲜,和肉丝一起煮汤特别好喝。张小娘子连喝了三碗汤,饱了。

她寻思可以将这道苦笋羹改良一下,加入香菇虾仁等物,弄一个“三鲜羹”“六福羹”或者“八宝羹”之类的名头。

“这个汤加进去寿宴的菜单,再来上一道燠肉炒蔬菜,麻辣口味的水煮鱼或者水煮牛肉可以有。”张嫣思索道,“苦笋要切片,不能切丁。老头都快七十岁了,这个时候还叫人添丁,压力多大啊。”

萧靖:额。

萧靖:你是老板娘,你说了算。

作者有话说:

有参考薛奎的资料。

关于宋朝流行的(假)荔枝膏,应该是不含荔枝成分的。方子参考元朝书籍《御药院方》关于荔枝膏的记载:乌梅八两、桂十两、乳糖二十六两、生姜五两(取汁)、麝香半钱、熟蜜十四两。荔枝膏应该是冻过的小吃,参考宋代曾丰《五羊中秋热未艾》中写道:“荔枝膏冷齿生冰……”